作為西安的衛星城之一,閻良這個以航空產業而著名的地方正在謀求轉型。在軍民融合背景下,大量資本試圖進入閻良,購買或參股航空、航天資產。
每天,當西飛、中飛等航空企業員工下班時,穿著統一深藍色制服的身影浩浩蕩蕩騎車出廠,路邊的汽車都要為此停下來讓道。
地處渭河北岸的閻良,以航空產業而著名,這里誕生了“轟六”“飛豹”“新舟60”等多種軍民用飛機,而自行車仍是這里的主要通勤工具。
不過,過去給外界以神秘、封閉印象的閻良已經開始改變。
在軍民融合以及西安發展“硬科技”的背景下,閻良謀求經濟轉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資本試圖進入閻良,購買或參股航空、航天資產。
“閻良正在從封閉走向開放,民間資本的進入,有助于推動軍民融合,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進程,促進地方經濟的進步。”航空工業631所副所長韓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資本瞄準航空航天產業
距離西安市區約40公里的閻良區,處處可以看見這座城市與航空航天的關系。
擺放在路口的軍機實體,以“航空”“藍天”命名的道路、中小學校,分布在城區各處的飛機設計院、配套工廠,刻板規整的道路規劃,以及道路兩旁高大的梧桐樹,都是一座工業城市的標志物。
土生土長的閻良出租車司機張興才見證了這里從“工人鎮”“飛機城”到“航空城”的三次蝶變。
從1966年投產、試制成功中國第一架大型軍用機到現在,閻良已經成為我國唯一、亞洲最大的集飛機設計研究、生產制造、試飛鑒定和科研教學為一體的體系最為完整的重要航空工業基地。
2010年6月,西安閻良航空基地升級為國家級陜西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躋身國家級開發區行列,成為全國唯一以航空為特色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閻良城區28萬人口里面,大概1/3從事與飛機有關的工作。”張興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里消費水平低,人均收入高。”
從人均GDP看,作為西安下轄區的閻良,實際已經超過了西部的一些大城市。2016年,閻良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7萬元,僅落后于西安市約0.03萬元,高于貴陽市2.95萬元的城鎮居民收入。
但在過去,閻良的軍工企業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在產品研發、生產等領域呈現出“自給自足”的閉環。閻良“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軍工產業存在對地方產業帶動力不足,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程度不高等缺點。
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閻良謀求轉型,大量資本開始試圖進入閻良,購買或參股航空、航天資產。目前,閻良已經有5家上市公司,除在主板上市的中航飛機外,還有4家企業在新三板或陜西股權交易中心進行股權交易。
閻良區政府近年來也逐漸放寬產業準入限制,并且扶持民間資本參與軍工企業,出臺了相關的軍民融合政策,民營企業開始進入到以航空產業為主的軍工企業中。在西安市今年3月份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政府將重點支持民間資本投向軍民融合放在了第一位,引導民間投資優化結構。
截至2016年12月底,西安航空基地已有近50家民營企業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成為大型軍工航空企業的供應商。
航空軍民融合如何破題
西安近期大力推動硬科技發展,也讓閻良看到了更多的機會。11月8日上午,作為2017全球硬科技大會分論壇之一的中國航空高科技創新論壇在閻良的西安航空基地舉辦,“航空軍民融合”成為議題之一。
“航空工業是硬科技中的硬科技。”韓煒說,“但目前航空軍民融合仍有很多制度障礙,導致民間資本想走進閻良,軍工企業想走出‘圍墻’,卻苦于沒有對接平臺。”
航空工業西飛總經理何勝強在硬科技大會上也指出,發展航空產業要以產業鏈運營為基本理念,按照互聯網+航空制造的模式,統籌管理企業聯盟,即達到混改和軍民融合的要求。同時,發展航空產業需要一種新的思維,促進產業鏈的科技生成和轉化能力,配合約束能力、管理協調運營能力的同步提升。
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于川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閻良為例,軍民融合的下一步是人才的融合,民營企業有大量的人才,如果能夠在軍民融合中不僅實現技術、產品的融合,同時推動人才的融合,則不僅可以發展地方經濟,也能達到強軍的目的。
位于閻良的西安航空基地,也希望通過政府來搭建軍民融合的平臺,以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有機會走進閻良。
西安航空基地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地以航空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為主線,重點發展民用飛機整機制造、航空專用裝備制造、航空零部件配套、航空新材料、通用航空等產業領域。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入駐的超過800家航空及相關企業中,民營企業已占到85%以上。越來越多的民營航空企業逐漸進入了西飛、試飛院、強度所等大型航空企業的供應商體系。
此外,不依靠房地產業,第三產業也相對缺乏的閻良,開始考慮發展“航空+旅游”模式。在2016年陜西出臺的旅游發展規劃中,閻良的航空旅游業建設被列為重點項目。在閻良區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提出未來將建設航空大世界,打造國家航空旅游知名景區,把閻良城市北部建成生態文明示范、航空科技與歷史文化結合的特色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