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深入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10月13日,記者了解到,航空工業沈陽地區在做好軍機核心主業的同時,注重從戰略層面持續推進軍民雙向轉移。
有關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全球民機市場新飛機采購規模將高達5萬億美元。航空工業所屬的沈陽沈飛國際商用飛機有限公司(簡稱:沈飛國際)和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沈飛民機公司)著眼于這一發展大勢,致力于成為中國民用飛機零部件制造的領先者。
記者了解到,沈飛國際與龐巴迪公司開展C系列飛機項目風險合作,是我國第一個以風險合作模式進入國際新型民機研制的項目,在承擔產品的各類、型號設計任務分工、供應商地位等多個方面相比較我國傳統的轉包生產模式有了很大突破。
在C系列飛機設計階段,沈飛國際就派出了300余人的設計團隊與龐巴迪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聯合設計。沈飛國際負責大部分機身的設計、制造、裝配及相應的試驗和售后服務等工作,承擔機體結構60%的制造工作量。
目前,C系列飛機的CS100、CS300兩種機型均已順利完成取證工作,已經進入批生產階段,使我國民機產業由傳統的二級、三級供應商一躍成為世界級民機機體結構研發制造航空轉包一級供應商,極大的提升了我國民機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
而在航空工業沈陽所,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沈陽所累計交付5000余臺/套航空產品,航空產品收入已經成為沈陽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2016年,遼寧省增材制造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在沈陽所成立,研究所充分利用技術優勢,集合省內10余家單位共同致力于3D打印技術,推進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經過近五年建設發展,沈陽所已建成擁有遼寧省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和新型阻燃材料生產線等的產業園區。“十三五”期間,沈陽所依托軍機裝備研發技術體系和人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為目標,瞄準高附加值產業方向,協同推進軍民融合,實現航空產品、軍貿、民品等衍生產業的多元化、系列化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