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向軍民融合發展重點領域聚焦用力,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水平提升。9月18日至24日,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在北京舉行。用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審視成果展,有助于對如何向重點領域聚焦用力作出更深刻的理解;結合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學習理解習主席重要講話,重要講話的深刻內涵便有了具體可感的生動注腳。
加快提高創新能力 怎樣發力優先布局
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 年國家創新能力卻排名第19,國防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尤為突出。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在軍民協同的原始創新和應用基礎兩個重要環節下功夫。軍事智能發展和應用代表未來趨勢,將重塑未來戰爭樣式,改變戰爭決策模式,對此進行優先和強化布局,有望成為一個新的突破口。
捍衛國家全域安全 海天一體如何統籌
于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運用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海天一體統籌,軍民共同捍衛我國的全域安全。面向物聯網建立“天行星座”——使用一顆大衛星的經費體量建立多個星座,以實現全球航班跟蹤系統等多種作用。而通過海上浮標網絡“海疆圍欄”——利用天行系統把大量浮標連起來,形成團結協作的合力,浮標網絡定位實時感知每個位置。
小小CPU透出大話題 為啥說搏的是創新
楊學軍(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院長):習主席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國產CPU從無到有,已經初步獲得應用,但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國產CPU不一定絕對安全,但沒有國產CPU一定不安全。在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上,我們“鑄的是國器、比的是國力、搏的是創新”。
機器人戰勝圍棋大師人工智能問題何在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智能機器就是能夠感知環境,并采取行動使成功率最大化的系統。AlphaGo下過的棋是任何一位圍棋大師一生下過棋的幾百上千倍,戰勝圍棋大師不足為奇。當前軍民協同創新,要解決的問題是:以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怎樣可解釋和可理解?如何跳出就事論事,具備推廣能力,遇到新的情況能夠積極主動適應?
重視時空基準建設 如何提升“北斗效應”
楊元喜(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空基準建設是政治大國、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的重要基礎建設和重要標志。實施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同樣需要加強時空基準建設。確保領土、領海、領空安全,需要空天地海一體的時空基準保障。作為軍民深度融合重大成果的北斗系統,也是我們加強時空基準建設的重要依托。
追趕量子革命步伐 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力學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已經為解決許多重大問題奠定了基礎。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展望未來,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確保國家信息安全,同樣需要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領域加以廣泛應用。
勇居創新鏈上游 顛覆性技術何處尋
吳一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電子所所長):對于武器裝備顛覆性的技術或裝備,很大程度上源于新的科學現象的發現、新的材料的出現,以及一些器件的發明。只要我們始終站在創新鏈的上游,把科學院所屬各個科研機構率先建設成為技術研發的高地,形成相應智庫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地,就能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可靠的支撐和服務。
大學定位務必科學 國防科研意義在哪
羅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大學在軍民融合國家戰略中的定位,還是知識創造和人才培養。我們通過開展國防科研來培養和訓練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服務國家的意識,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的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能教給學生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
空間遙感前景可期 怎樣走在融合前列
周志鑫(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工程大學校長):空間遙感應成為軍民融合重點領域,并且應該走在軍民融合的前列。目前,這一技術廣泛應用于地理測繪,海洋觀測,農業、林業、礦產、水資源勘測,大氣、災害、環境監測等領域,但總體性能水平不高、效益不高。
從世界發展趨勢看,軍民一體發展、融合應用是一個突出特點。就我國發展水平而言,已初步建立軍民協同應用機制和模式,但軍民融合深度還遠遠不夠。要實現空間對地感知軍民深度融合,形成“軍、民、商”一體發展的新格局,需要法制護航,統籌規劃,觀念更新,技術創新,人才支撐,資金支持。
爬坡過坎關鍵階段 怎樣跨越兩個陷阱
徐建平(國家發改委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司副司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革命日新月異,世界強國都在抓緊進行戰略部署,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我們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更應當抓住關鍵,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在一些戰略性領域做好布局,統籌軍民力量加以突破,以彎道超車的方式,成功跨越安全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和發展上的“中等收入陷阱”。
三個“第一”交匯處 如何發揮高校優勢
高潤生(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前沿技術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策源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離不開高校資源,同時也必將為高校“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與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有鑒于此,軍地雙方應通過培育打造國家及部門多層次重點實驗室等途徑,共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協同創新曾有范例 十五個中心該咋辦
吳學梯(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副司長):軍民科技融合被列為六大體系建設目標之一,在頂層設計中被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在原863計劃、973計劃、支撐計劃中組織實施了大量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為成功范例。目前,在信息、新材料等領域已組建完成15個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踐證明,“軍隊提出需求,民口組織攻關”管大用、見實效。
國家平臺立起標桿 大賽牽引怎樣落地
曾開祥(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處長):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是軍民融合的天然載體,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發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多個國家戰略在這里交匯融合。工信部與有關部門通過連續兩屆舉辦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取得顯著成效。我們將一如既往發揮國家級展示平臺、引導平臺和對接平臺的作用,激發軍民協同創新熱情,發掘優秀兩用技術成果,煥發軍工集團的趕超意識。
頂層設計確立之后 系列難題如何解決
李強(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軍民融合局局長):現在,軍民融合發展頂層統籌統管體制已經確立。今后實現軍民融合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除了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和創新政策制度,搭建服務戰略決策、支撐業務工作、聯通軍民各方的公共服務平臺,解決好信息不對稱、政策難落地、資源難共享等問題,真正讓各方參與主體共享軍民融合發展“紅利”。
“兩證”合一順利推進 準入門檻怎樣降低
張林(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科研訂購局副局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各項政策必須持續完善。所謂“ 兩證合一”,就是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與承制單位資格審查“兩證”統一管理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與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的聯合審查工作機制,規范資格審查申請受理工作。在山東、福建、重慶等地試點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組織完善了審查工作協調機制,簡化管理程序,持續推進聯合審查。
利益羈絆正在沖破 一體化發展如何實現
姜魯鳴(國防大學教授):實現軍民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在國家戰略層次上消除軍民二元分離結構。在影響軍民深度融合的諸多矛盾問題中,體制問題是制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第一難題。破解軍民分離二元體制結構,關鍵在于消除來自各類利益集團的阻礙,在疏通軍地兩大系統的融合政策制度,梳理軍地兩大系統內部的融合政策制度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核心技術已有突破 融合模式該咋選擇
方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應當以核心技術突破筑起領先優勢,融合模式的選擇應主要考慮以下三點:在技術屬性上,要有先進性、專用性、可獲得性;在競爭優勢上,要盡快形成戰斗力;在經濟屬性上,要有可持續的供給能力,最大經濟效益。另外,國防采購必須全面推進軍民一體化。
政府當好“開山工” “民參軍”方式有哪些
王強(深圳市政府南山區委書記、區長):全國首屆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深圳4家企業獲獎,南山占3家。區政府樂當“開山工”,助推“民參軍”:一是民企直接參軍;二是民企借助深圳資本市場發達的優勢,通過收購重組軍工企業,解決資質認證門檻;三是“軍轉民”再參軍,將技術脫密轉民用,拓展原有軍工市場。
“民參軍”大有可為 關鍵看有沒有真本事
鄭德華(海特集團副總裁、川聯科技裝備業商會副會長):民營企業要想在國防科技工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摒棄“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有情懷還要有本事,有想法還要有行動,瞄準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真正具備和國有軍工單位同臺競爭的能力:立足自身發展,穩扎穩打、真抓實干,在核心關鍵技術上“有兩把刷子”;在通用技術上降低成本;在產業、技術和資本上能夠提供要素供給。
勒索病毒發人深省 怎樣捍衛網絡安全
齊向東(360企業安全集團董事長):互聯網無國界,網絡安全有國界。今年5月和6月爆發的兩次勒索病毒事件足以證明,網絡攻擊者“不費一槍一炮”,就能達到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引發社會混亂的目的。未來網絡戰爭,攻擊軍事目標是手段,攻擊民用目標才是目的。共筑網絡安全,呼喚軍民齊心協力,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以軍民融合的方式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與時代同頻共振 如何挖掘大數據潛力
王堅(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正如電的發明為電氣時代的到來搭建了基礎平臺,“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大數據時代搭建了基礎平臺。如今,大數據已漸成一個熱詞,無論對于軍或民,大數據技術都有著極大的應用潛力。我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數據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數據時代對我們的經濟和國防建設而言,都意味著一個巨大機會。
優勢民企理應優待 怎樣加快分類管理
任宏軍(國防科工局發展計劃司副司長):今后發展,有望實現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的分類管理,不分軍工、民口和所有制,同類能力享受同等政策;研究建立軍品科研生產單位信用評價制度,規范軍品科研生產市場的競爭環境和履約行為;通過開展軍工集團公司軍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統計,引導軍工單位將軍品配套任務擴散到優勢民口民營企業。
“民參軍”潛力巨大 67∶500說明了什么
譚林(全國工商聯軍民融合工作辦公室主任、經濟部部長):軍民融合天地廣闊,民企大有可為。我們曾為寧波一家企業頒發全國工商聯科技進步一等獎,此舉吸引了更多企業家投身軍民融合實踐。通過舉辦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宣傳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的成果,也取得良好成效。如今,民營企業500 強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與維修領域的數量已達67家,與2014年統計相比,增長了17家。
競爭擇優令人鼓舞 怎樣實施制度保護
游光榮(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裝備采購領域的創新發展,動力源泉在于競爭擇優。軍委機關近年來強力推行競爭,發布了競爭性裝備采購負面清單,制定了競爭性采購配套法規,競爭性采購數量金額比例大幅提升。全面落實好這一切,還要建立質疑投訴制度、仲裁制度等,保護承制單位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失利補償制度,減少承制單位投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