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召開的綿陽市工業經濟分析會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綿陽市八大重點產業同比增長10.4%,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產值88.7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居綿陽市八大重點產業之首。記者獲悉,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產值143億元,與上一年相比,增幅達23.5%。
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異軍突起并非偶然。記者調查發現,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關產業發展規劃,成為推動、牽引產業整體發展的重要力量;相關部門千方百計做大做強產業,成為培育龍頭企業、建立產業集群的重要推手;同時,還有一系列幫助企業拓展本地市場、加快企業技術進步的服務……多重因素之下,實現了一個產業的整體增長。
做規劃
推動產業同業聚集成鏈發展
“截至2015年底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已達143億元,從業人員僅有4000余人。這樣的比值不難看出節能環保產業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市經信委相關科室負責人介紹說。
早在2013年,市委、市政府就將節能環保產業劃入綿陽市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2015年,市委、市政府將大力發展“兩新”產業作為綿陽市的兩個“一號工程”之一,而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綿陽市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屬于“兩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詳細的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綿陽科技城現有產業及未來發展方向,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以資源循環利用、節能裝備制造兩大產業發展為主攻方向,確定了金屬廢棄物處理、非金屬廢棄物處理、危險廢棄物處理、環保監測設備制造、污水處理設備及服務、環保專用設備等幾個重點領域,推進集群式發展。
在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規劃的引領下,市經信委嚴格按照工業規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三規合一”,保證各項規劃統籌協調、有機統一,合力引導和推進產業同業聚集、關聯發展、成鏈發展。同時,充分發揮綿陽科技城的技術研發優勢,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制造和服務協同發展,加快與其他產業融合。
據了解,目前,市經信委已編制完成《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規劃》,著力以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力爭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0億元。
做推手
加快培育形成龍頭企業集團
近年來,市經信委牽頭,市、縣兩級多個部門協同作戰,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引導一批基礎條件好、市場潛力大、整體帶動性強的骨干企業通過兼并、組合、上市等形式,加快規模擴張,形成產業帶動效應大、輻射作用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成為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的中堅力量。“在節能裝備制造領域,我們確立了黃龍破碎、礦山機器、中邦玻璃、海立電器等企業加以重點扶持、培育;在先進環保領域,重點培育華元航升、鑫科源、振華科技等企業;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點培育了銅鑫銅業、金循環、保和泰越、保和新世紀、銳洋新材料等企業。”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結合現有的產業基礎、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綿陽市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雛形已現:
游仙區正加快“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再生資源交易結算平臺和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拉動平臺線上交易,正加快形成廢舊汽車拆解為主的拆解及零部件修復加工產業鏈。
江油市正努力推進節能礦山機械制造集群式發展,充分發揮川礦、黃龍破碎等企業的龍頭作用,加快帶動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同時引導一批行業內中小企業擴能聯合發展,從而實現江油市節能礦山機械制造產業壯大規模、集聚發展。
經開區著力培育危險廢物集中處理中心,依托鑫科源、九洲環保等項目,實現對危險廢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同時,打造川西北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
做服務
幫助企業拓展本地市場
節能環保產業與一般性競爭行業最顯著的區別,是其對政策的依賴程度較高。為了促進產業整體發展,綿陽市充分做好政策和市場結合文章,把促進推廣應用作為關鍵環節,同時,從政策層面鼓勵企業加快技術進步步伐。
近年來,綿陽市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鍋爐、電機、老舊汽車等,擴大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市場空間,以政策拉動需求,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同時,不斷引導節能環保產品消費,鼓勵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各類建設項目在采購條件允許,或者技術性能、服務、價格等相同條件下,優先采購本地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幫助節能環保企業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拓展本地市場。與此同時,去年以來,綿陽市還加速推進節能環保產業服務業發展,加快形成節能環保服務體系,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為目標,綿陽市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扶持力度,進一步梳理凝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通過設置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攻關,開展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支持企業設立技術中心等,強化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
目前,在節能產業領域,綿陽市正加快節能共性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的研發,推進節能技術裝備升級換代,重點發展機電產品再制造、智能變頻、半導體照明等技術和裝備;在環保產業領域,以大氣污染治理、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領域為重點,研發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產品,提升綿陽市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以廢金屬、廢輪胎、危險廢棄物等處理以及再制造為重點,加快研究一批市場需求量大、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明顯且無二次污染的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同時,著力提升節能環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加強對外技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