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26日,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近3000名政要名流與商界代表云集。筆者有幸受邀主持其中一個分論壇,并在第二天大會上發言,還與數十位國際企業高管深層交流,深切感受到中國制造仍然高度被世界看好的盛況。當下,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聳增,制造業一度被輿論唱衰。但這次大會看來,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中國發展潛力仍很大,成長為“制造強國”的未來必然趨勢正在被全球各界人士以“用腳投票”的方式所認定。
最被世界所看好的是,中國政府是全球最重視制造業、并給予制造業發展真正“優先政策選項”的政府,沒有之一。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行政主官都帶著緊迫感在考慮智能革命下的產業發展與創新驅動,致力于減少審批事項,提升辦工效率,優化營商環境,關切投資獲得感。一位外國企業家對筆者說,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官員這樣如此優待企業家的錢,他們不像歐美政客那樣想著為選舉而籌資,“錢不會到他的腰包,反而是那些官員會向你推薦當地好的項目”。中國官員不必擔心所謂“選票”,只要地方發展,他們就得到了最大“票倉”。在政府影響下,多年來中國社會也有對制造業發展永不松懈的熱情,多數中國企業都在討論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轉型,而不像歐美國家那樣呈現產業空心化的趨勢。
除了政府因素,全產業鏈的技術優勢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將長期被看好的深層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逐漸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從低端生產,到中端組裝,再到高端智造,從品牌、采購、營銷、服務到創新升級,從資源整合到技術轉換再到信息供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鏈復合度、完整性像中國這么強大。“絕大多數創新產品理念對中國企業家來說,只要一看一聽,在中國就能在一兩個月內找到制造企業將其大批量地復制、生產出來。”一位中國企業家在論壇中談道。中國這種高效與批量生產的支撐能力是當下“優于設計、鈍于生產”的歐美設計師的天堂,也是全球處于同一起跑線“智能化革命時代”讓中國形成“彎道超車”優勢的關鍵。
人才優勢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被全球青睞的關鍵因素。與歐美國家過去20年優秀學生都投入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學科不同,從1990年代后期中國大學擴招以來,中國平均每年產生500萬左右優秀理工科畢業生,創造了8000萬-1億人左右的工程師社會人員儲備。中國具有全球最齊備的全門類、全跨度的工程師群體,人均勞工成本至今仍是日本的1/5、歐美國家的1/7,這使得產品制造在中國仍然長期享有“物美價廉”的保證。
市場優勢更是中國制造業未來遙遙領先于西方的重要保證。14億人的統一大市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近年來,像成都、合肥、武漢、鄭州等數十個二三線城市在制造業與消費市場上的集體爆發,讓中國經濟呈現了成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中國每年新增2000萬城鎮居民,居民60萬億元的固有儲蓄正在逐漸轉化為支出,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使得中國在2018年底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加之“一帶一路”倡議試圖塑造國際互聯互通格局,以形成中國主導的更大統一市場,這些都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繼續在中國噴發的積極背景。
當然,中國的挑戰也不少。中國支持制造業的政策配套與執行力度仍然不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仍有待檢驗,多層次投融資體系仍不完善,全球經濟增長起伏對中國的沖擊越來越大,中國教育水平與消費促動需要提高,制造業核心技術的突破仍未見曙光,“工匠精神”在中國要發揚光大難度很大,人均勞動生產率提升道路很漫長,城市病與生態污染治理仍很迫切,社會輿論時時出現的消極干擾也很明顯。
中國制造的未來肯定不是坦途,但至少從這次世界制造大會筆者所親歷的現實看,世界看好的正是中國敢于面對現實難題、且有解決難題的社會勇氣與戰略定力。這也正是中國制造業有前途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