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公布第二批通過備案的眾創空間名單,包括科技寺、京西創業公社、蘇河匯、百家匯等在內的362家眾創空間入選,加上第一批通過備案的136家眾創空間,截至目前,已有498家眾創空間通過備案。
自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首 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以來,我國建設新型孵化器的熱情逐步高漲。特別是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視察深圳柴火空間,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以后,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知名企業競相涌入,車庫咖啡、創新工場、36氪等不同形態的眾創空間在全國遍地開花,中關村創業大街、杭州夢想小鎮等眾創空間聚集區加速形成,帶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
眾創空間蓬勃發展
經濟社會效益初顯
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言幾又、天使匯……全長僅200米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聚集了40余家創業孵化與天使投資機構,涵蓋創業投融資、創業展示、創業交流、創業培訓、創業會客廳等功能,孵化創業團隊共計1791家。
據了解,隨著國家的大力引導,眾創空間近年來取得蓬勃發展,全國興起了一股眾創空間建設潮,極大地帶動了創新創業活動。即使在一些并非創新創業中心區域的地段,也興起了不少孵化服務水平較高的眾創空間。石景山區是北京市的傳統老工業區,京西創業公社就是在此起家。創業公社起初是京西創投的內部創業項目,最開始只有3個人的創業團隊。但是,僅用兩年時間,創業公社就從北京走向貴陽、天津,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兩年來,創業公社位于石景山區的共享式辦公空間的200個工位一直保持滿座狀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眾創空間總數達到2345家,常駐創業團隊及初創企業超過12萬家,創造了51萬個就業機會,其中應屆畢業大學生達到18萬人。眾創空間的加速發展,不僅極大促進了“雙創”活動,在地方穩增長、促就業、調結構等方面也顯現出初步成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其中,新增企業同比增長19%,第三產業占比超過80%,新增企業運營資產達2萬多億元,營收8000多億元,對GDP增速拉動達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大量新增市場主體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返鄉農民創業人數同比增長3.1%,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同比增長11.6%,新建企業、個體工商戶平均帶動就業人數分別達到7.5人和2.8人。
尚處起步階段
亟待加強指導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被吸引到眾創空間建設中。以毛大慶、蔡雪梅為代表的知名企業高管紛紛離職創業,以黃曉明、任泉為代表的影視明星加入互聯網科技創業天使投資人隊伍,眾多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紛紛建立眾創空間。
經過不斷發展與探索,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創新工場等為代表的投資促進型,以聯想之星等為代表的培訓輔導型,以創業家等為代表的媒體延伸型,以云計算產業孵化器等為代表的專業服務型,以柴火空間為代表的創客孵化型等形態不同、模式各異的眾創空間。
雖然眾創空間發展如火如荼,然而近期深圳一家孵化器倒閉的消息引起各界關于孵化器倒閉潮是否即將到來的討論。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發展眾創空間提出的是堅持“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的原則,因此,一兩家眾創空間的倒閉是市場調節機制在發生作用,是正常現象。實際上,目前全國2345家眾創空間,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全國數百萬計并且不斷增長的創業人數的需求。只是,眾創空間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水平、盈利模式等有待進一步探索,政府需要對其進一步加強引導。因此,不能因為一兩家眾創空間的倒閉,就斷定眾創空間的冬天來臨。
不過有專家也表示,眾創空間適合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業群體集聚的區域。因此,對于比較偏遠的地區,不建議盲目建設眾創空間。國內二、三線城市則應根據當地產業特點與自身優勢,構建專業化、差異化、多元化的眾創空間,努力形成特色和品牌。
苦練內功是關鍵
眾創空間產業依然年輕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未來,我國將大力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更大限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通過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眾創空間,吸引更多科技人員投身科技型創新創業,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服務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水平。
當然,在眾創空間發展過程中,政府只是起引導作用,自身修煉好內功才是關鍵。對此,專家表示,眾創空間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據了解,作為中國第 一家獲得“新三板”掛牌批文的眾創空間,蘇河匯在創辦的3年時間里也歷經多次摸索創新。成立3年多來,蘇河匯嘗試了自媒體、培訓、咖啡、招聘等不下10種發展模式,最后才探索出目前的發展模式——孵化+投資+培訓。
市場是最 好的“試金石”。業內認為,眾創空間在發展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被淘汰,但是整個眾創空間產業依然很年輕,只要對其加以正確合理引導,必定能夠促進眾創空間行業的規范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