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支撐先進制造業高地
黃浦江在流經閔行區吳涇鎮時來了一個“L”形的大轉彎。在這個“浦江第一彎”畔,便是有著“東方硅谷”之稱的紫竹高新技術產業區。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紫竹高新區已形成了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智能制造為支柱的產業結構。園區引進了中航通用電氣航電、中國商飛飛機客服、中廣核、電氣風電等一批國家和省(市)重大項目;吸引了英特爾、微軟、可口可樂、GE、東麗、埃克森美孚、博格華納等多家世界500強公司設立了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成為跨國公司技術溢出和人才溢出的重要源頭,推動了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在高新區的集聚。
高新技術產業是紫竹十余年來迅猛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推動閔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動力。2016年,閔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達1184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8.4%,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先進制造業是閔行立區之本。閔行區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以“做強優勢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精傳統產業”為目標,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把握核心技術、關鍵部件、集成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業向智能化突破發展,把閔行打造成為上海先進制造業高地。
先進制造業基礎較好,有天然的產業鏈優勢,又承擔了航天、航空等大量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另外區內有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兩所985高校,集聚了相對豐富優質的科技創新資源和相對集中的科技人才,這些都讓閔行具備了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根據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部署,閔行承載著建設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的重要任務。
在這一過程中,閔行充分調動了這些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積極性。去年,閔行區與上海市經信委、上海交大、華東師大、上海地產閔虹集團及紫竹高新區進行了六方合作簽約,計劃通過市、區、校、企全面合作,共同推進“紫竹創新創業走廊”建設。
“統籌”用足每一寸土地資源
莘莊工業區是閔行先進制造業園區的代表,去年工業區交出了財政收入過百億元、工業產值近千億元的答卷。然而,在發展迅猛增長的同時,工業區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空間限制和制造業下行壓力,未來如何發展,成為莘莊工業區必須破解的課題。
閔行為莘莊工業區開出了“一園多區”的“處方”——在莘莊工業區17.88平方公里的本部外,將馬橋、顓橋和浦江鎮三個工業區納入統籌發展范圍,新增了2.5萬畝規劃用地。
能夠提出“一園多區”的模式,得益于閔行對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探索。為何要“統籌”?背后則是區委區政府對地區發展模式的反思。
經過2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閔行的城市化率從25年前“撤二建一”時的8%躍升至如今的93.6%,閔行發展中各類資源要素已面臨巨大瓶頸,特別是可開發用地已經達到“天花板”,鎮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只有從全區層面通盤考慮,努力通過抓資源、產業、項目等各個方面統籌,才能以有限資源創造更高的效益。
閔行統籌區域經濟的重點戰略之一,就是將莘莊工業區作為全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平臺。“現在,閔行的工業用地每畝一年產出稅收30萬元,但在莘莊工業區卻是75萬元。” 莘莊工業區總經理韓永強算了筆賬,三個分園區由各鎮騰地建設,而園區開發、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工作全部交給莘莊工業區的專業團隊來完成,等于就是讓土地的稅收產出升值了。
統籌的效果也已初現。去年底,12個先進制造業和研發總部項目成功簽約莘莊工業區,預計投資總額達50億元,其中一半以上的項目便是落戶在三個分園區內。
國家戰略中覓得發展新亮點
航天八院、中船重工七一一所、中航工業六一五所……在閔行區域范圍內,有軍工單位20多家,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核電等領域的裝備研發、應用和產業化水平居國內前列。
依托這些院所資源,閔行在軍民融合的國家戰略中覓得了發展的良機——去年8月,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正式在閔行掛牌,成為上海的市級基地和產業集聚區。同時,閔行還在代表上海創建以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為特色的“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今年7月,齊耀重工船舶動力配套件生產、歐比特衛星公司衛星大數據產業孵化基地等10個軍民融合項目簽約集中落戶閔行。
目前,閔行區正在構建“一體、多翼、一基地”的空間布局,以打造滿足軍民融合企業各階段發展需求的載體鏈。
所謂“一體”是位于莘莊工業區內的軍民融合核心服務區,這里集聚了展示交易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孵化中試基地等功能,滿足軍民融合企業各類需求,成為整個產業的公共平臺。
而“多翼”則是創新創業的載體,包括上海(航天)軍民融合創新創業中心、“零號灣軍民融合孵化器”、“中航紫竹特思創聯合孵化器”和“保大和眾科技創意產業園”,打造各具特點的軍民融合專業孵化器。
至于“一基地”則是軍民融合產業基地——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基地坐落于浦江鎮,用于軍民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建設,打造科創水平一流、輻射效應明顯、發展成效顯著的具有示范效應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