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緊緊抓住‘一港三園’和蓉歐班列開通的歷史機遇,立足內江,建設內江,為內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對區域范圍內傳統物流模式和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配套服務產生積極影響。”在前不久舉行的內江渤商西部物流中心招商推介會上,通宇公司董事長陳鐵軍對項目未來的前景信心十足。
2017年8月以來,渤商西部物流中心陸續重啟部分項目建設。到今年8月,渤商二手車交易市場和正鼎機動車綜合檢測中心正式建成投運,標志著內江物流港建設走出了第一步。
這是內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的一個縮影。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的決定》,明確了“一港三園”的現代物流發展布局,提出了建設成渝經濟區區域性多功能物流配套服務中心的發展目標;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更加堅定了全市加快推進現代物流產業的步伐。
6月15日,首趟搭著內江貨物的“蓉歐+”東盟國際班列(成都—內江—欽州港)從內江火車南站駛出
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內江底氣何在?未來幾年,內江的著力點在哪里,重點任務又是什么?日前,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市將印發《內江市物流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明確我市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徑……
內江現代物流發展的底氣何在?
產業地位不斷提高、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樞紐功能不斷增強、社會貢獻不斷增強、承載能力不斷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動脈系統,連接經濟的各個部門并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其發展程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那么,內江物流業發展現狀如何?
“物流產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市商務局物流協調辦公室主任馬廣鋒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中共內江市委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的決定》《內江市推進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不僅如此,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成渝經濟區區域性多功能物流配套服務中心的發展目標。
從物流產業發展規模看,2011年至2017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由27.2億元增加到51.1億元,年平均增速為11.1%。“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貨運量3億噸,貨運周轉量290億噸公里,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4.1%和17.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類物流主體609戶,年營業額超過300萬元的規模物流企業31戶,超過1億元的5戶。
與此同時,我市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帶一軸一區”交通樞紐,外通內暢的路網體系、高效便捷的運輸體系不斷完善,形成面向川南、聯通成渝、輻射西部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區位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服務成渝,溝通南北,對接“一帶一路”和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的樞紐功能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全市物流業直接帶動就業1.2萬余人,相關行業就業人數超過10萬人,“十二五”以來總計實現稅收超過10億元。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共有25個快遞品牌、27家快遞物流企業、330個分支機構,農村快遞服務基本做到郵政快遞全覆蓋、民營其他快遞企業覆蓋70%~80%的村級行政單位,全市快遞業務量1684.6萬件,同比增長50.8%。
去年以來,內江物流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圍繞“一港三園”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空間布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迅速展開,蘇寧川南地區管理總部基地及配送中心、東興區糧食產業物流園等物流項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渤商西部物流中心重啟建設,川南郵政物流集散中心、隆昌凱迪物流園、凱信國際商貿城項目加快建設,川南快遞物流園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物流產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產業承載能力不斷提高。
“物流業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帶動產業降本增效,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馬廣鋒認為,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必將推動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
特別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大力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把經濟區和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發展物流產業將有效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聯動性,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
物流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內江物流產業發展的目標是啥?
到2025年,基本建成“1+2+5”高質量發展的內江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加快建成成渝經濟區區域性多功能物流配套服務中心、現代物流創新發展城市和聯結國家三大發展戰略的區域性物流樞紐
《內江市物流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明確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徑——
到2025年,基本建成“1+2+5”高質量發展的內江現代物流產業體系。“1”指1個平臺,即一港三園現代物流產業承載平臺;“2”指2張網絡,即物流通道基礎網絡和綠色高效城鄉配送網絡; “5”指5個支撐,即“物流+”支撐體系、金融支撐體系、“三網五集”供應鏈管理支撐體系、信息化支撐體系、人才創新支撐體系。
產業規模不斷提高。到2020年,全市物流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5年,全市物流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到2020年,培育年產值100億元物流園區1個、50億元的物流園區2個以上、20億元的園區2個以上;到2025年,培育年產值200億元的物流園區1個、100億元的物流園2個以上、50億元的園區2個以上。
企業主體不斷壯大。到2020年,培育年營業額50億元以上的企業1戶以上,20億元以上的企業2戶以上,10億元以上的企業5戶以上;國家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到5戶以上,力爭培育1戶國家5A級物流企業;到2025年,培育年營業額100億元以上的企業1戶以上,50億元以上的企業5戶以上,20億元以上的企業10戶以上;國家A級物流企業總數達到10戶以上,力爭培育國家5A級物流企業3戶。
物流成本不斷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到2020年降低到16%左右,到2025年降低到12%左右。
內江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是什么?
著重實施“產業定向、基礎厚植、主體培育”三大任務,大力實施八項“行動計劃”
根據內江物流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周邊城市物流產業發展特點,內江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分為近期和中遠期兩個階段實施。近期時間是2018~2020年,為快速發展階段;中遠期時間從2021~2025年,屬鞏固提升階段。
為達到預期目標,按照規劃,將著重實施“產業定向、基礎厚植、主體培育”三大任務——
突出產業定向,促進產業聯動發展。聚焦產業發展關鍵,以先進制造強市“三百行動”、“12345”現代農業產業提升行動、服務業品牌培育“552”工程為依托,加快推進現代物流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整合物流存量,加快推進現代物流五大支撐體系建設,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優化物流空間布局,加快多式聯運、智慧物流、電商物流、跨境物流、冷鏈物流、城鄉配送等物流業態發展,加快物流與商貿市場、國際貿易、文創包裝、流通加工、金融、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力求在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項目上率先突破。
突出基礎厚植,加快發展體系建設。整合物流要素資源,圍繞“一港三園”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空間布局,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物流政策、資金。加快重點物流項目建設,提升物流業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水平,強化物流園區網絡建設對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以貫通東西、南北通道經濟帶為中心的物流節點和覆蓋城鄉、連接縣區及周邊城市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大力發展以內江為區域樞紐,服務成渝、溝通西北、西南、鏈接中亞東盟的物流通道體系。
突出主體培育,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堅持產業發展集群化的原則,著力在“培優補缺”上下功夫,著力在“內培外引”上有突破。支持、鼓勵已經具有一定自營物流規模的先進制造企業實施主輔分離,成立獨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對接央企和世界500強,圍繞主攻方向建鏈強鏈補鏈,實現補短板、建體系同步協調發展,引進一批有輻射、帶動性的特大型龍頭企業,構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布局新格局。鼓勵物流企業按照國家A級物流企業標準和現代物流企業標準,打造知名品牌,樹立行業標桿。
此外,還將大力實施“物流+”雙創行動計劃、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現代物流產業招商攻堅行動計劃、“物流織網”行動計劃、“三網五集”供應鏈管理行動計劃、物流發展區域合作行動計劃、物流人才引培行動計劃、綠色物流發展行動計劃八項“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