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委書記胡春華關于汕頭要加快發展臨港經濟的要求,市經信局組織對如何發展臨港工業進行專題研究,結合實際,提出汕頭臨港工業園區的初步方案。依托港口資源、保稅功能和海纜登陸站資源等優勢,以汕頭市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保稅、濠江、潮陽海門三個片區為主陣地進行整合優化,規劃建設汕頭臨港工業區。通過規劃優化、產業提升、政策疊加,打造廣東省沿海經濟發展重要區域,成為汕頭新的增長極。
臨港工業區具備三大優勢港口建設是汕頭“頭號工程”,目前廣澳港區5萬噸級公用航道、華能海門煤炭中轉基地15萬噸級碼頭和10萬噸級深水航道建成投入使用;廣澳港區二期工程兩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和2萬噸級石化碼頭開工建設。海門港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吞吐能力,還有華能海門電廠配套的煤碼頭。汕頭市將全力推進廣澳港區大型化、專業化深水泊位及配套深水航道建設,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建成11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00萬標箱的目標。汕頭保稅區已獲批設立B型保稅物流中心,開展保稅倉儲、物流配送、國際貿易和轉口貿易,今后國內貨物進入保稅物流中心將視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稅便利政策。也即是說,依托港口和保稅區規劃建設臨港工業區,能進一步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實現政策疊加、區域聯動、功能集成、信息共享的區港聯動優勢。
此外,位于濠江區的汕頭國際海纜登陸站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國際通信海底光纜登陸站,也是國際海底光通信骨干網絡的幾大最重要的登陸站之一,海纜出口帶寬占中國大陸出口總帶寬45%。已有亞歐國際海底光纜、中美國際海底光纜、亞太二號國際海底光纜和東南亞—日本國際海纜共4條海纜在此登陸并開通運營,也即將成為“金磚國家光纜”在我國唯一的登陸站。汕頭臨港工業園依托獨特的海纜資源,具備發展臨港信息服務無可比擬的基礎網絡優勢。
市產業轉移工業園濠江、海門二個片區已有華能汕頭電廠和華能海門電廠建成投產。依托兩個華能電廠和煤炭中轉基地,汕頭臨港工業園具備發展大型裝備、大數據產業等臨港產業的能源保障優勢。
三大片區建設日漸推進據了解,臨港工業區的發展定位將以臨港工業園區作為汕頭加快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平臺,以發展臨港工業、延長產業鏈為重點,大力發展能源、先進裝備制造、信息加工服務、特種船舶修造等工業產業,力爭打造成為粵東一流、國內有影響力的臨港工業經濟區。
其中,汕頭保稅區是汕頭唯一的國家級園區,為當前粵東唯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主要功能是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
保稅區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已實現全區土地工業標準化的“五通一平”,配套一個3萬噸級和2個5萬噸級專用碼頭泊位。濠江片區包括南山灣產業園、臺商投資區、河浦中心工業區、濱海工業區和河浦及龍虎灘生活配套服務區。其中,南山灣產業園內珠海路北側已獲批地塊,已經全部完成平整,園區內道路、通信、水、電等配套已經全部完成,路燈、管道等配套也基本完成,滿足企業進園建設投產。河浦中心工業區內道路、通訊、水、電等配套已經全部完成。海門片區范圍包括潮陽經濟開發試驗區及海門鎮新地村、北門居委部分土地。園區現有總長約5公里的水泥路面,鋪筑有內外環路共8.1公里長的道路路基,基本形成“四橫三直”道路框架。
建設高端化產業發展載體臨港工業區依托廣澳深水港和海門港區的港口資源,依托國家級保稅區的保稅功能,依托我國傳輸容量最大的國際海纜登陸站資源,依托現有的能源產業基礎,打造臨港工業集聚區,目標建設成為產業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高端化產業重要發展載體。
保稅臨港工業區依托保稅功能和廣澳深水港優勢,重點發展臨港裝備制造、糧油食品加工及其他保稅加工業和臨港制造業。濠江臨港工業區依托輕工裝備聯盟及海纜登陸站優勢,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石化新材料產業。海門臨港工業區依托華能海門電廠能源保障基礎,重點發展太陽能等臨港新能源,新能源裝備以及能源配套產業。此外,汕頭臨港工業區周邊海域還可引進水電開發企業,利用汕頭臨港工業區周邊豐富的海洋資源,建設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
與此同時,臨港工業區將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園區周邊的高速公路建設,爭取新沿海高鐵“汕頭南站”落戶濠江,加強“智能臨港”建設。推進以現代物流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建成港口物流、產業物流、特種物流協調發展的綜合物流樞紐,拓展完善臨港供應鏈。加強產學研聯動,形成資本、管理、人才、技術等全要素集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探索臨港產業區“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