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2017年全國雙創活動周活動中,文化“雙創”成為活動的重要角色。創新設計、創新素材,內容豐富的文創產品悉數亮相,展示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旺盛活力,也顯示了中國創造背后的文化力量。
文化創新是發展的加速器
創意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擁有創意就擁有一種新的發展方向。文化領域的創新創業成為目前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新設企業71.87萬戶,同比增長21.3%;注冊資本4.14萬億元,同比增長60.4%,比全國新設企業注冊資本44.6%的平均增速高出15.8%。
“文化雙創”成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加速器,助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展示文化產業的生機活力,呈現中國創造背后的文化力量。十八大以來,一些創新創業平臺也在積極為文化“雙創”人才服務,在為文化產業從業者服務過程中,見證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僅有一臺電腦、一張桌子,也能創業?作為全球首創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藍海創意云就可以為內容創業者提供在線創業服務。
對于很多投身文化產業的人來說,組建一個團隊、公司做一個項目、打造一個文化品牌,并不是一件易事。從資金、人才、技術再到市場開拓,風險無處不在。
針對這些難題,藍海創意云打造了一個基于互聯網的文化創意產業虛擬園區,為廣大內容創作者提供線上支持服務,包括軟件、硬件、人才、素材、資金,以及協同創作的工具在內。吸引了越來越多創業者投入其中。
目前,藍海創意云平臺凝聚著超4萬家文創企業,10萬多家工作室與團隊,超400萬個人設計師,擁有廣闊的海外業務渠道,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法國等地企業相繼建立了合作關系,致力于為從業者構建全新的文創生態體系,創造最佳孵化與發展平臺,幫助有才華的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
因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就業多,文化產業必然會成為壯大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互聯網+”時代催生文化新興業態,互聯網平臺對文化“雙創”的孵化和服務,體現了文化產業以新技術為支撐、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新趨勢。
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近些年,“雙創”激發了傳統文化的活力。一些人開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意之源和設計之魂。將現代技術、現代設計融入傳統文化之中,改進設計、改進制作,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推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走入國內外市場。新時代的創新、創意讓傳統文化換了一張面孔,也更受大眾喜愛了。
故宮博物院借助“IP衍生+電商”的模式推出了87000多件文創產品,一年的營業額達到10億元。這些衍生品緊追時下流行話題,用更萌、更時尚的設計俘獲年輕人的心。河南華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梁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并以中原傳統泥塑的福猴作品為基礎原型,借助藍海創意云平臺,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創作出了嘻多猴,成為微信朋友圈中備受歡迎的表情包。
傳統文化衍生品的復興表明,傳承中華文化要化古為今、古為今用,重點是利用好互聯網新思維、新模式,做好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特質和當下文化相契合。
文化創業成為新潮流
文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近五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文化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了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創意、設計與旅游、金融、科技、出版等產業深度融合,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相關政府積極引導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從事文化產業創業、創新的團隊,讓文化產業呈現出廣闊的輻射空間,形成創新型經濟。
2014年文化部頒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5年又推出《2015年扶持成長型小微文化企業工作方案》。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其中,成為五大支柱之一。2017年3月,文化部起草并發布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文化領域的創新、創業是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然而,創新和創業浪潮的興起,必然要面對創新創業者的發展困境。他們有的只擁有技術和新點子,缺少資本;有的技術、資本到位,卻沒有相應的人才資源。只有為他們提供足夠多的創業資源,新點子、新創意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或經濟增長,甚至會激發新的創新。
作為全球首個“互聯網+文化創意+金融”的新型文創垂直服務平臺,藍海創意云平臺通過整合創意工作者、資源提供者、文創需求方、文創投資方、營銷渠道商等各方資源,促進具有專業能力的文化創意人才與全球服務需求進行匹配,實現了文化創意在線生產、交易、評估,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線上文化創意產業鏈。平臺上很多創業者個人孵化成為工作室或機構,其中有一些已經發展成為公司。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中國的文化創業會越來越火。一個想法、一個創意、一個設計,就能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文化附加值,也能豐富文化內涵,形成一個個有綜合實力的文化品牌,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