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規劃,無疑是中國最難產的產業規劃之一。“十二五”已過半,決定產業發展方向的電網規劃仍然不見蹤影,這是其他產業做規劃時未曾遇到過的現象。
卡殼的主因,是各方對特高壓電網態度迥異。從2005年北戴河會議開始,“是否在中國推廣交流特高壓技術”已爭論八年。政界高層、退休專家均曾對此表態,但至今無解。
新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決定啃一啃這塊硬骨頭。電網規劃已被列為新能源局的頭號規劃,吳新雄表示:“論證要充分,但時間要抓緊,電網規劃不能再拖。”
特高壓電網,是指1000千伏的交流骨干電網,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是500千伏交流骨干電網。經過多年爭論,建設“點對點”輸送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壓已為各方所接受,但是否投巨資建設交流特高壓電網,始終充滿爭議。
試驗工程擴建后,晉東南至南陽段可送電500萬千瓦,但這段線路新增串補40%,投資巨大,等值有效長度僅217千米;而向家壩至上海±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送電量為640萬-720萬千瓦,每千瓦·千米輸電能力的投資僅1.7元-1.9元。
原電力部生產司高級工程師蒙定中則稱,從經濟性上來講,投巨資建交流特高壓工程完全沒有必要,“它能解決的問題,500千伏和直流特高壓能做得更好”,因電網收費采用“成本加成”方式,交流特高壓投資最終會折算到電費中。
針對上述質疑,國網新聞發言人、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正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晉東南-荊門”示范工程項目輸電能力為500萬千瓦,以此計算,交流特高壓具備經濟性。
張正陵承認,直流特高壓在遠距離送電上經濟性更強,但直流無法組織電網,且在短距離輸電上無競爭力;而500千伏交流線路輸電能力又有限,占用走廊資源,因此應發展交流特高壓輸電,并在受電端建設特高壓電網,接受大規模的外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