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以來,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是最為迅猛的。國內的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了這種空間集聚的形成,這也是世界公認的高效、集聚、創新的模式。
在國內發展產業園區要根據中國經濟情況,以及產業結構布局,創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產業園區模式。而不是照搬照用國外的成功模式,即使別人是成功的,也不代表搬到中國來也能成功。
90年代的高科技創業園區,都是密度較低、功能單一。除辦公地點外的公共區域比較少,大部分的路面被停車區域所占領。如今的產業園區必須滿足多元的需求,人們在同一片區域居住、辦公、娛樂。由于家庭在這里組建,配套的醫療和教育設施也會發展起來,包括像公園這樣的公共空間。地下空間則會發展起便捷的公交系統,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對高科技產業園區和新城而言,它的開發至少需要具備四個關鍵因素:
1、科研和教育
產業園區的發展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庫、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以及良好的高等教育和研發環境。不論是硅谷,奧斯汀都具備了優質的科研和教育資源,為成功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支持。
2、環境
環境因素決定了空間的宜人性和多用途性。這些因素包括:生態環境是否宜人;職住是否平衡,這影響了一個區域中人們的通勤時間和成本;環境是否緊湊,使人們通過步行、公共交通就可以到達周邊想去的地方,而不需要依賴汽車;是否擁有充滿活力且能滿足多元需求的混合功能;是否有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醫療等;主干道或高速公路沿線是否擁有尺度適宜的制造業空間。
3、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中重要的一點在于是否擁有穩健的房價政策和經濟適用房。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下,它還包括是否有優惠的落戶政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等。這些因素決定了一個區域在吸引優秀人才方面的競爭力。
4、可達性和基礎設施
區域是否適宜步行、提供多種出行方式的選擇,以及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如何,這些將長遠地影響區域里各種活動的開展以及與外部社區的互動,它們往往是創新與活力的來源。
5、郊區產業園向中心城區歸攏
過去十年來,創新社區發展出現了一些趨勢,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是:郊區產業園在向中心城區歸攏。尤其是那些輕資產、以創新為導向的年輕公司,以軟件、大數據、媒體和游戲等等為代表,它們的辦公區域都集中在城區,而不是郊區。被青睞的市中心區域往往有擁有共同點,這些區域能夠滿足年輕人強烈的探索欲、好奇心和社交需求,促進著各類創新活動的開展,并幫助企業持續吸引著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