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孕育了農村人世代耕作在土地上,農業是農村的支柱產業。農民、農村和農業三者一直被混到一起提出!其實這三者完全是可以分開的!小持續了幾千年的農業模式可能即將走到盡頭了!而旅游經濟即將成為農村的支柱產業!鄉村旅游可否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中流砥柱關鍵在三產的發展,近期刮起的旅游風不僅僅為景區換了新面貌,還將為農民變“身份”。
鄉村振興總要求提出了“五句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我們會發現產業興旺被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三農”問題說一千,道一萬,歸功到底是要解決農業、農民、農村的經濟來源問題。在鄉村地區,絕對不可能再向過去一樣通過鄉鎮企業搞工業來實現經濟振興,因此鄉村經濟來源一是國家轉移支付的財政投入,二是靠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自身的收入,三就是靠以旅游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發展。
換個角度看,國家的財政投入并非鄉村內生的經濟動力;而提升農業的意義更大程度在于“無糧不穩”的國家戰略,同時,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提升,農業本身吸納農民的數量減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比如美國用1%左右的農民養活了3億的人口。當然,美國農業實行的是大農場式的農業,在中國多數鄉村地區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未來中國的鄉村振興的路徑絕不是單向的將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讓鄉村成為少數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的領地。這就意味著要求鄉村地區實現產業興旺并保持一定的人口規模。對這樣一個必選項,就必須通過在鄉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實現經濟的導流以及人口的導流,讓更多城市游客走進來,讓更多傳統農民和現代農民留下來。
正因為如此,一號文件在產業興旺中明確要求“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除此之外,在鄉村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和發展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借助鄉村旅游搭建的市場新渠道。而在一號文件生態建設部分,涉及到的產業發展內容,幾乎全部與旅游業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