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腳下,冀晉通衢咽喉之地,一座古城在這里佇立了4000年——鹿泉。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便為交通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兩千多年前,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發生在此地。到了宋代,這里成為了譽滿天下的“三省通衢”。
現在,這座自古與“軍”頗有淵源的城市,又因與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快速、深入對接,開啟了一次新時期的華麗轉身:一塊軍民融合發展的高地,正在太行山下悄然崛起。
人文+環境+產業:鹿泉軍民融合底蘊深厚
對于鹿泉而言,“軍民融合”并不是一個陌生概念。
鹿泉地處冀晉通衢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人民日報、華北軍大、華北電專等院校曾在此辦學,一批軍工企業在此落戶。從革命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鹿泉從一片紅色熱土變成擁軍擁屬典范,具有軍民融合發展的天然人文基礎。
作為有“三省通衢”之稱的交通要地,鹿泉區轄區內共有7條鐵路、9條國省干道、12個高速上下口,呈月牙狀環抱石家莊中心城區,更因其優美的生態環境獲譽“省會西花園”。暢達的交通設施、優質的生態環境,為鹿泉聚集產業和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資本,也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依托中電科13所、54所,鹿泉區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石家莊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并以該基地為核心大力引進配套項目,鼓勵軍轉民、民參軍,先后建成了32家河北省軍民融合型企業——這堪稱是鹿泉推進軍民融合深入發展獨有特點和最大優勢。
“五位一體”,助力鹿泉軍民融合產業做大做強
如何做大軍民融合產業?鹿泉用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構建出一條完整鏈條,為軍民融合發展交上了一張有分量、見實效的答卷。
首先,成立了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區工作指揮部,抽調專人集中辦公;第二,搭建起“五大中心”平臺,為軍民兩用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交易提供信息發布、成果展示、政策政務等全方位的體系化服務;第三,設立一直支專門基金,進一步加大對軍民融合孵化企業的金融服務,助力科研成果轉化;第四,出臺了一套深度對接中電科13所、54所的優惠政策,制定試行了“人才綠卡”制度以吸引高技術人才;第五,建設了一批基地,大力引進和承接兩用技術轉化企業落地發展。
通過以上五個相輔相成的措施,鹿泉已初步構建起“研發—交易—孵化—落地”的完整鏈條,為軍民融合產業在鹿泉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軍民融合發展樣板呼之欲出
今年,鹿泉軍民融合發展喜訊頻傳,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矚目。
6月16日,河北省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河北省軍民融合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河北分中心、石家莊市軍民融合創新發展中心、石家莊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鹿泉分中心等“五大中心”在鹿泉光谷科技園集中揭牌運營,吹響了河北省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號角。
從組織領導、規劃編制,到平臺建設、協同對接,再到孵化落地、精準服務,鹿泉正借助軍民融合發展的東風乘勢而上,走在了時代前列。
一個京津冀乃至全國軍民融合發展的樣板正呼之欲出,一塊軍民融合發展高地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