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遇上“倚重倚能”的寧夏;
當日行千里的現代科技遇上“傻大粗黑”的產業體態;
當舊體制遇上新常態。
會發生怎樣的嬗變和故事?
青銅峽成長之痛 一個靠資源拉動經濟時代的終結
從縣區工業“老大”,一路跌至末尾,坐擁千年灌區精華之地的青銅峽市,過去5年經歷的成長之痛,耐人尋味。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期間布局的水利、水電項目,為青銅峽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青銅峽市工信局局長湯建華說,半個多世紀以來,青銅峽的工業基因和工業精神得到了全面發揮,水電、化工、鋁材、水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多點發力、全面開花,使其多年穩坐寧夏縣區工業總量的“頭把交椅”。
2008年,青銅峽迎來傳統工業的巔峰時期,僅青銅峽鋁業集團,年產值就達80億元。
而彼時,世界的另一端,以及祖國的東南部,由新技術孕育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已經風起云涌。
在創新為王的時代,當互聯網將全球經濟緊密連成一張粘性度極高的大網時,全球性的產業過剩和供需不對口的矛盾,很快傳導至寧夏。
巔峰之時暗藏失意之始。
青銅峽首先受到重創。
受國際市場影響,占據青銅峽乃至吳忠工業“半壁江山”的青銅峽鋁業,產銷量開始連續下滑,2014年陷入“一生產便虧損”的艱難境地。當年,自治區在寧東基地召開產業發展協調會,青銅峽鋁業的“生死存亡”成為會議的主要議項。
產銷倒掛、產品滯銷……“消化不良”造成的連鎖反應接踵而至。2015年,青銅峽工業增速為-21.9%,下滑速度全區第一!
其實,早在2008年之前,青銅峽已開始謀劃產業轉型: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四處招商引資,支持地方企業發展,積極打造旅游項目,努力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但轉型的腳步仍跑不贏市場變化的速度。
“表面上看,是市場變了,實際上,是我們的結構出了問題,靠資源拉動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湯建華說,2015年,是青銅峽市領導班子最為焦慮的一年,痛定思痛,大家都意識到,重塑產業格局是解救青鋁、重振青銅峽的必然之路。
青銅峽之痛,只是寧夏產業集體遭遇的一個縮影。
用電量、工業貢獻率、能耗曾一度占據寧夏半壁江山的石嘴山,快速在這場洪流中“淪陷”,被貼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標簽。
寧夏工業企業的“長子”神華寧煤集團,除了煤化工產品尚可支撐外,原煤遭遇重挫,利潤逐年收窄變薄。
……
仿佛“昨夜西風凋碧樹”,從工業、農業、服務業到生產方式、管理模式甚至思維觀念,更多領域和更深層次的矛盾在市場倒逼下集中凸顯,挑戰著方方面面破局的勇氣和創新的智慧。
命運轉角的相遇 一場傷筋動骨、觸及靈魂的大變局
倚重倚能的“大塊頭”,遭遇輕盈靈動的新科技,命運轉角的相遇,注定是一場傷筋動骨、觸及靈魂的“大變局”。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16年7月,在寧夏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為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的寧夏指明方向。
創新,意味著顛覆。
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成為破題的關鍵。
自治區先后出臺“工業17條”“工業18條”“工業新10條”“降成本30條”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連續5年實行省級領導牽頭抓重大項目重點工作推進機制,每年開展產業發展和重點工作現場觀摩會。400萬噸煤制油、國之杰鋰電池、中南部地區水利工程等項目先后落地,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穩定了經濟運行的基本面。
認準自身劣勢,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戰役:積極穩妥地“去”,聚焦煤炭、鋼鐵等重點行業,多措并舉加快化解步伐,年均化解過剩產能500多萬噸;有的放矢地“降”,打好制度性交易、用電、物流等降成本“組合拳”,僅去年為企業降低經營成本近70億元;著眼長遠“補”,加大投入,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環境方面的短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煤化工、現代紡織、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堅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改造提升。
對欠發達的寧夏而言,通過優化內部環境尋找能量生成的路徑,成為必然選擇。
大刀闊斧地簡政放權。2015年10月,全區各類行政審批事項由6264項調整為1941項,壓縮了近70%。銀川建立市民大廳,實行一門受理,一站式審批,資料齊全的20分鐘便可辦結,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點贊。
政府行為的多措并舉,使微觀績效的改善、宏觀經濟的企穩、經濟結構的優化從不同角度煥發生機,供給矛盾得到緩解,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場“絕地反擊戰”中,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普遍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區長遠發展的戰略作用,改革共識進一步凝聚,改革合力進一步形成。
2015年下半年,青銅峽市的領導們跑遍了南方的許多城市,不遺余力地招商引商,他們睡在飛機上、汽車上,吃在旅途中,把整塊的時間留給白天的考察和談判。
杭蕭集團來了,不僅在青銅峽建起產業基地,還介紹匯高智能制造落戶。
軸承股集團董事長林益率企業高管到黃河邊赴約,并為青銅峽與蘇錫光電牽線搭橋。
……
時光,在干部們匆匆的腳步中劃過。如今,青銅峽市杭蕭汽車精密零部件制造產業園區拔地而起,一棟棟高低錯落的灰色廠房組合成了氣勢恢宏的“工業森林”。
2016年8月,在智能制造產業的引領下,青銅峽工業產值和增加值由負轉正,結束了17個月連續下滑的勢頭。
通過創新驅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各市縣區紛紛自我革新,無中生有,有中生新。
2013年3月,在中國羊絨流行色發布會上的偶遇,加上吳忠市利通區毛紡織園區精準的產業定位與恒豐集團產業西移戰略的不謀而合,促使恒豐決定在不產羊毛和棉花的利通區投資建設15萬錠紡紗項目。此后,吳忠市、利通區躬身當起“店小二”,多部門現場辦公,一路“綠燈”,恒豐為誠意所動,短短40天內將項目由最初的15萬錠追加至45萬錠,后將企業總部與產業鏈整體搬遷至利通區。
短短4年,利通區平地起風雷,崛起百億元紡織產業園。
概算投資130億元的寧夏恒豐紡織二期項目產業園里,相互配套的德悅高端新型纖維紡紗等項目建成后,年可生產新型纖維紗線30萬錠,高檔面料5000萬米,年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利稅2億元,解決就業4000余人。
在恒豐全產業鏈的帶動下,吳忠市輕工業增速2013年以來始終高于重工業,輕重工業比達到30:70,輕工業占比高于全區11個百分點,利通區、金積工業園區輕工業占比分別達到74%和69%。
產業轉型升級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石嘴山出臺一系列產業轉型扶持政策,建立市領導包抓重點項目機制,每年市財政安排1.5億元用于產業轉型專項資金。數年間,石嘴山累計實施重點項目263個,總投資979億元,東西部合作招商項目750個,到位資金852.28億元。
深諳產業發展要義的石嘴山,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用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十二五”期間,共投入科技等三項經費2980萬元,年遞增15%;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13.9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開發新產品643項,新增產值158.9億元;培養了29個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2011至2014年,全市共申請專利1174件,授權專利676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8件。
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成為石嘴山突破重重霧霾,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2015年,石嘴山引入全國農藥行業龍頭企業山東濰坊潤豐化工股份公司,并以企業之心為心全方位做好各種服務,使企業實現當年投資、當年投產、當年見效。企業回報給石嘴山的,是將其16年來在山東積累的先進理念及經營、管理經驗全部“復制”到石嘴山,為老工業基地注入了新活力。
從礦石到廢渣回收利用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讓寧夏晟晏實業集團不但自身沖出了困境,還一舉收購了周邊28家“僵尸企業”,使循環鏈條不斷擴容,呈集群式發展。
……
2016年底,寧夏向全區百姓交上滿意答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50.06億元,增長8.1%,增速位居西部前列。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的比重從2012年的11%提高到去年的19.3%。
轉型發展新引擎 一大批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正匯聚
從“汗水”拉動到“大腦”驅動,科技創新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2016年7月19日,對于寧東及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的建設者而言,是個一生難忘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項目區,親切看望大家,并發出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同年12月28日,歷經10多年的技術攻關和39個月的奮力建設,煤制油項目打通全流程,產出合格油品,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作出重要指示。
“早在2008年,習近平同志就曾視察過寧東基地。那時,寧東基地的煤化工產業僅有一套25萬噸/年甲醇生產線,寧東基地還是一個以挖煤、賣煤為生的傳統工業基地。而現在,寧東基地的煤化工產品已經達到1515萬噸,僅烯烴產量160萬噸,煤化工產業占比近50%。”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湧感慨萬千。
過去5年,寧東基地肩負著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號工程”的使命,拼搏向前,完成了由“黑”變“白”的產業蛻變,并不斷聚集新產業,新動能,成為寧夏工業發展的“領頭雁”,用實際行動和成效證明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
寧夏佰斯特醫藥化工公司,用產業鏈為轉型升級作出了生動闡釋:煤炭從原材料變身甲醇鈉、硼酸三甲酯、氣體助焊劑、硼氫化鉀、胞嘧啶、合成香料等,其附加值也相應的由1萬元變為9萬元、13萬元、40萬元、80萬元……隨著產業鏈的延伸,甲醇可以變身為維生素、抗生素和高端化妝品的添加劑等。
寧東基地把項目建設作為減少能源資源依賴、改變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通過鏈式招商,建設6萬噸差別化氨綸、4萬噸生物基纖維、8000萬米高檔面料織造項目,形成高端纖維制造全產業鏈;引進高端鋰電池項目,吸引來投資185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和全球首個移動能源產業園,再造千億產業集群,形成了比肩煤化工的轉型新“引擎”。
寧東奮進的腳步,濃縮了寧夏產業轉型發展的迷茫與陣痛,光榮與夢想。
轉型,并非簡單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而是要突破思維定式,對標一流,躋身前沿。
工業4.0時代,沿著東部的老路子,顯然走不通!
銀川市毅然甩掉陳舊的產業包袱,實施“反梯度”發展戰略,一步接軌產業前沿,零度承接高端產業,以智慧銀川的建設開啟了轉型發展“沖鋒陷陣”模式。
2016年,銀川市在全國率先按照“前店后廠”模式打造了占地1000畝的百億元級智慧產業園,成為智慧銀川建設的重要載體。未來,這個產業園將著力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相融合,吸引智慧城市產業鏈龍頭企業落戶銀川。到2020年,將引進50家以上的創業創新型科技類企業,實現總產值100億元,每年利稅逾4億元。
而這,只是銀川“優勢再造”的發端。
2012年,共享集團投資10億元、組織100人的團隊開啟轉型之旅。5年來,企業實現了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的國內首創,由“傻大粗黑”蛻變為“窈窕淑女”,成為行業領跑者。
坐落在濱河新區的如意現代紡織產業園,一秒鐘可收集人體120個尺寸數據,生成全球唯一的意向訂單,打造完全屬于個人的私人訂制。從智能排程系統到大數據中心,現代智能與大數據的結合,正在將銀川由高端服裝制造的全產業鏈推向時尚之都。
從共享蝶變到國際電競之都“空降”;從“互聯網+”的智慧探索到形成以服務百姓生活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從實施“金融強市”戰略到通過資本杠桿撬動形成產業新優勢,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正在涌動匯聚,構成了“大銀川”崛起的源頭活水。
借助區位、安全、成本、氣候和網絡五大優勢,中衛搶抓“大云西移”機遇,云產業風生水起。
2013年,中衛市開始打造中國版“鳳凰城”。當年,寧夏與北京簽署了合作建設寧夏中關村科技產業園的戰略協議,在中衛建設云計算基地。
中衛西部云基地直達北京、西安、太原的互聯網骨干網絡,吸引來了全球新興產業領域首屈一指的亞馬遜AWS。以亞馬遜AWS為模板,中國賽伯樂集團落戶中衛,投資62.8億元,建設國內首個全自然冷源數據中心。緊接著,奇虎360、阿里巴巴、騰訊、微軟、創博科技、恒基偉業、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一大批企業匯聚中衛。
“中衛成功引進世界龍頭企業亞馬遜,建成新一代云數據中心,并完成骨干網絡建設升級,云計算發展之快讓人震撼。”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中衛具有與美國硅谷相似的地理環境、氣候資源,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數據樞紐港的方向是正確的,有希望發展成為中國的“鳳凰城”。
“我們有信心把中衛市打造成中國的‘鳳凰城’,搭建全球世界級的數據中心集群。”亞馬遜AWS全球副總裁、中國區執行董事容永康多次表示。
對于中衛而言,換道超車、逐夢“鳳凰城”,不再遙遠。
寧夏,化蛹成蝶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