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影視產業見成效
走在浙江中部的橫店鎮上,上下五千年,一步一穿越,甲胄未卸的將士與衣著時髦的游客同框的場景司空見慣。每天近5萬游客蜂擁至此,每年近300個劇組在此拍攝。
橫店,名不見經傳的工業小鎮如今早已聞名遐邇,30多個外景基地和主題公園,35座室內高科技電影棚,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80多億元。
近日,浙江出臺《加快促進影視產業繁榮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到2020年,力爭把浙江打造成全國影視產業副中心,影視產業規模和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成為浙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浙江推動全省影視產業基地聯盟建設,包括浙江電影科技城、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浙江國際影視中心、象山影視城、西溪創意產業園、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平臺和項目建設。
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重大文化精品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此外,《捉妖記》、《大圣歸來》、《虎媽貓爸》、《歡樂頌》等人氣大片都是浙江出品。
每一部精品背后是給力的產業和平臺的支撐。
以影視業為例,2015年,浙江省的電視劇、動畫片、電影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每年生產電影60多部,約占全國的十二分之一;電視劇3000多集,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動畫片2.5萬分鐘,約占全國的22%;擁有影視制作機構2100多家,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華策影視將9000余小時版權的影視內容送出國門,翻翻動漫在日本東京建立了良筑良作日本分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02.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2%;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5.0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1%。
今年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期間,成交項目金額和現場銷售額達到歷屆最高的153.28億元。豐富的文化產品形成活躍的文化市場,來自浙江的文化產品,早已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文化產業掘金“萬億”蛋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興起,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給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表現形式、商業模式帶來深刻變革。
數字閱讀、數字出版、網絡劇、互聯網娛樂、動漫、游戲等,在浙江文化產業的版圖上,新興文化業態筆筆都是濃墨重彩。杭州數字出版基地集聚數字出版企業近200家,實現營收80多億元;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華數三大數字內容投送平臺全面建成。
2017年初,浙江省提出打造“八大萬億產業”,文化產業位列其中。
根據《浙江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8%以上,高達1.6萬億元的預估總產出令人驚嘆。浙江人用文化的筋骨支起產業的羽翼,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賦予文化產業發展新機遇、新使命。
文化產業已成為浙江省支柱性產業。2015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實現增加值249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5.81%。2017年發布的“全國文化企業30強”榜單,佐證了浙江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進程。
2017年,浙江文化企業入選榜單的總數創歷史新高。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藝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5家浙江文化企業榮獲“全國文化企業30強”稱號,華數傳媒網絡有限公司、思美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榮獲提名獎。值得注意的是,浙報傳媒(已更名為“浙數文化”)是唯一入選的報業集團。
截至2016年,浙江已有36家上市文化企業,80家文化企業掛牌新三板。這些企業橫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演藝和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
浙江的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特色加快形成。數據顯示,浙江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1056.09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490億元,年均增長18%。
在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咪咕數媒),匯聚超過46萬種正版圖書內容,全站圖書都可以使用“看聽結合”功能,感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咪咕數媒已覆蓋近5億用戶,年收入超65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在文娛領域布局近10年。去年,阿里巴巴建立了文娛集團,計劃募集超百億元基金,在文娛領域開啟“買買買”模式。這意味著阿里的“大文娛”將成為繼電商、云計算之后的重要業務。
同時,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其中,宋城演藝在三亞、九寨溝等地打造的“千古情”系列落地開花。
浙江文化產業站在風口,將文化元素不斷融入經濟發展的各行各業,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