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省科技廳緊緊圍繞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下簡稱“藍區”)建設重點工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突破海洋經濟核心和關鍵技術,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突出重點、有力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一、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圍繞“藍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為抓手,以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升級。省自主創新專項受理“藍區”項目275項,涉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與醫藥和海洋新興產業等領域,占申報項目總數的41.5%。下達省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專項結轉項目59項,撥付資金9660萬元。啟動實施首批4個省政府與國家基金委聯合資助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項目。爭取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等國家級170項。項目的實施帶動了萬華聚氨酯核心原料中試裝置、中集來福士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光威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玲瓏高性能子午胎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通過重大創新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拉伸海洋新興產業、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培育了青島新型數字家電、濰坊動力機械、東營石油裝備等一批百億、千億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啟動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建設了山東省中關村(煙臺南山)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創新藥物煙臺、濰坊孵化基地和威海醫療器械產業基地發展良好,半島新藥密集區建設初見規模。濰坊濱海海洋化工特色產業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濰坊市被列入國家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區域內共認定了1662家高新技術企業,“藍區”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14萬億元,同比增長15%。
二、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區域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圍繞重點區域和產業發展,完善創新平臺布局和建設,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已建成青島超高壓電纜、煙臺芳綸等19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海洋涂料等6 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威海海洋工程材料等21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以及371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5家省企業重點實驗室、47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省級創新平臺,有效提升了“藍區”產業和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深海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科學號”海洋科考船首航成功,船舶性能和船載設備得到充分測試,整船將于下半年進行國家驗收。海信集團申報的國家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裝備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同行專家評審和綜合評委答辯。青島海洋涂料和啤酒生物發酵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中船重工725所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中烏特種船舶研究設計院、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等一批區域應用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啟動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質升級工程,組織實施了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評估工作。
三、培育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產學研合作成效顯著
采取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推進,多措并舉引進、培養高水平人才,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出臺了《山東省科技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完成了《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改革實施意見》,統籌配置現有科技資源,構建從新苗人才到領軍人才的多層次、金字塔型科技人才計劃體系。啟動實施了泰山學者種業人才團隊支撐計劃、高端創新人才團隊培育工程、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初步確定了10個人才團隊和5個培養團隊。目前區域內共擁有兩院院士30人,建有院士工作站90個,吸引院士團隊375人次。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含海外)400余人。以人才引進和培育促進產學研合作,區域內共建設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示范聯盟52家,其中國家級試點聯盟11家,建有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3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立了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青島國家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煙臺國家級海洋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和山東壽光果菜種權及產品交易中心。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國-以色列科技合作示范園、濰坊默銳與以色列IDE公司鹵水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合作順利,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局一所、黃海水產研究所分別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韓國國立水產科學院簽署科技合作協議,進一步提高了海洋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