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滕州全域城鎮化,加快示范鎮規劃,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惠民生、促發展、共富裕”為目標,以滿足地方發展、規劃管理、項目落地、控制保護和建設引導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綜合發展,優化空間資源配置,注重區域資源統籌,強化空間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空間管制,促進城鎮發展模式、產業功能的多元化發展,通過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發展,壯大規模、提升功能和提高綜合實力,以產業集聚帶動濱湖鎮快速發展,構建和諧、可持續的山東省示范鎮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7年至2035年。
近期:2017年至2022年;遠期2023至2035年。
遠景 2035以后。
三、城鎮發展目標
(1)總目標
結合區域生態人文旅游資源,緊抓煤炭產業轉型機遇,依托港口建設,將濱湖鎮打造成為:
魯南地區遠近聞名的休閑旅游示范鎮和內河物流加工基地,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中心,“微山湖古鎮”生態旅游名鎮。
(2)分目標
1.經濟建設目標
全力發揮濱湖鎮區位、交通、資源、旅游等強大優勢,依托臨港物流園區和航空產業園的輻射帶動和產業空間格局升級,重點促進物流、航空、環保產業等為主導產業集群的形成,優化鎮域經濟結構、三產壁壘,推動集約型經濟與生態文明城鎮的發展。至203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2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0000美元,人均收入3萬元。
2.政治建設目標
濱湖鎮至規劃期末實現承擔起滕州市副中心城市職能。城市和諧發展,提升就業率。
3.文化建設目標
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建設物質文明,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4.社會建設目標
城鎮的綜合管理能力明顯提高,旅游、文化、衛生、教育等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居民人口素質提高,逐步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安全、便捷、多層次、多文化和多功能的城鎮機能。
5.生態文化建設目標
提高城鎮處理廢氣、廢水、垃圾的能力,提高城鎮環境舒適度,治理河道,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10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平方米,系統建設城鎮景觀,創造良好的城鎮風貌,形成優美的城鎮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城鎮性質
滕州市副中心城鎮、魯南地區重要的生態文化名鎮,以休閑旅游和港航產業為主的宜居宜業小城鎮。
五、城鎮職能
以紅荷濕地、文化古鎮為特色,以旅游服務、臨港物流、養生度假、休閑農業為主導功能的宜居型旅游特色小鎮。
六、城鎮化水平
預測濱湖鎮近期2022年全鎮總人口為12.3萬人,遠期2035年全鎮總人口為 13.6萬人。
預測城鎮化水平近期2022年為30%,遠期 2035年為50%。
七、發展規模
1、人口規模
近期至 2015 年,規劃鎮域人口約 12 萬人,規劃城鎮人口約 3.5 萬人;
遠期至 2030 年,規劃鎮域人口約 14.5 萬人,規劃城鎮人口約 8.8 萬人。
2、用地規模
近期至2022年,規劃城鎮建設用地約5.02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39.49平方米/人;
遠期至2035年,規劃城鎮建設用地約7.9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16.2平方米/人。
八、發展戰略
1.產城一體化戰略
依托臨港物流、微山湖古鎮游及紅荷濕地游等產業,將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與城鎮發展布局空間結合,使產業發展布局符合城鎮發展需求,實現產城一體化的發展戰略。
2.生態產業綠色戰略
以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為主導,打造綠色產業、生態產業鏈條。
3.支柱產業帶動戰略
確定以休閑旅游、臨港物流作為鎮域兩大支柱產業,作為鎮域產業支撐,以點帶線形成產業鏈條,聯動鎮域產業快速發展。
4.資源帶動戰略
濱湖鎮擁有紅荷濕地、臨港物流、煤礦等特色資源,以資源帶動城鎮經濟發展,引領城鎮產業方向及布局結構,依托資源帶動城鎮有序發展。
5.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即適度人口、資源合理利用、保護環境、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健康發展。
九、產業發展重點
1、第一產業
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目標,利用塌陷區治理改造,積極發展養殖業、蔬菜、林果生產,大力發展適應現代城鎮需求的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基本形成區域性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全面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第二產業
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承接外區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以煤炭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延長傳統煤產業鏈。
另外依托滕州新港的建設,統籌區域資源,大力發展發展臨港物流產業以及相關生產生活性服務業,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區域人口就業。
3、第三產業
圍繞形成以旅游休閑、旅游服務為主導的產業類型,優化提升區域性旅游服務業和商貿服務業,發展壯大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區域“水路鐵”三維一體的臨港現代物流業,逐步構筑 起產業層次較高、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產業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增強城鎮的區域綜合服務功能。
十、發展目標
1、經濟實力增強
力爭到2022年,全鎮生產總值突破9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萬元,年均增長20%以上。
2、產業結構優化
三產比例調整到6:50:4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0%以上,努力使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3、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城鎮路、水、電、氣、垃圾處理、污水集中處理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公共設施全面提升;全鎮林木覆蓋率達到42%,鎮駐地綠化覆蓋率達到 50%;全面完成各項節能減排指標,生態環境質量有較大提高。
4、民生工程完善
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強。針對老齡化社會現實,加強老年社區和養老服務工程建設。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覆蓋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步一健全;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形勢和諧穩定,群眾幸福感進一步提高,努力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