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7857家問題企業的關停,起始于2017年4月7日,終于6月22日的前五輪環保督查告一段落。初步統計顯示,京津冀及周邊重點區域“2+26”城市重新梳理排查后的“散亂污”企業增至10余萬家,其中濟南、邯鄲、邢臺、聊城等城市較之前所報數量都有大幅度增加。
涉及環保問題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傳統產業,比如紡織、印刷、建材等,五輪環保督查過后,十萬家企業將面臨“下馬之痛”,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面,更大的問題在于如何處置這些“散亂污”企業?企業員工又如何安置?部分企業是地方經濟的支柱,處置之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靠什么?這些問題曾是很多存在環保問題的企業持久運行的托詞,但如今成了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面對經濟新常態,傳統產業步入平臺期,急需新的產業、業態激發活力,這在給新興產業提供發展平臺的同時,也給傳統產業帶來了轉型的機會。面對機會有人嘗試了,有人卻裹足不前,原因很簡單:轉型的產業等于“外邊的世界”,外邊的世界很精彩,但卻不是企業原本擅長的領域,這種思想驅使企業為自己畫了一個圈子,圈子里有自己的運行方式,跳出去就可能有危險。但面對環保問題的倒逼,這些企業也不得不跳出“圈子”去看看。
圈外的世界既精彩又無奈
跳出圈子真的需要勇氣和動力,長久在一個領域打拼,難免心生依賴,要放棄固有的成績或在原本的基礎上做出改變,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而這樣的勇氣和動力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不是自己創造,而是取決于跳進了哪個“新圈子”。
2013年,王華(化名)高價聘請了職業經理人,來打理自己創建并經營多年的水泥企業,而自己則投身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中——木塑產業。
經過幾年打拼,王華終于成功獲得與中科院合作的機會,創辦了一個全新的企業,新產品也經過研發、測試逐步實現了產業化,幾年光景這個新公司成為了擁有集成墻板、木地板、吊頂等幾十個產品,并具有全屋整裝能力的企業,面對市場可謂是整裝待發。然而王華卻讓現實“撞了一下腰”,產品推向市場幾乎寸步難行,且不說理念推廣和市場接受度等問題,單一的成本問題就已經讓王華敗下陣來。過去多年來搞研發、搞產業化,所有的資金都是由原來的水泥廠提供的,一邊是水泥產能過剩賣不上價,一邊是只出不進的新型產業,以及坐山觀虎斗的資本市場,想當初跳出“圈子”時的意氣風發,結果卻連連碰壁,如今也逐漸“再而衰、三而竭”。王華自己也坦言,當初真沒料到,這個“前景美好”的產業,道路這么曲折。王華現在還在堅持著自己當初的決定,其實他選擇的木塑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盡快從水泥行業里脫離出來,投身新型建材對他而言也是正確的決定,只是在思想上還是缺少了應變的能力,對新的產業缺乏適應,這也是產業轉型過程中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
有路途坎坷的,就有一路順風的。前不久,在工信部大樓內舉辦的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成果展上,內蒙古興輝節能集成房屋制造有限公司成了展會的最大贏家,該公司在兩天時間里搭建的房屋,充分體現了裝配式建筑的優勢,得到了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和業內專家的稱贊。而在幾年前,這家公司也是傳統建材產業的一員。
內蒙古興輝節能集成房屋制造有限公司是廣東興輝集團旗下子公司,成立之初以瓷磚為媒介打拼天下,而最近數年我國瓷磚產業的發展變化,充分說明了目前我國瓷磚產能過剩、產量過剩。興輝集成房屋積極謀求轉型,在多年積累的墻材產品技術的基礎上,逐步邁向環保節能型產品,并延伸產業鏈,成為國內較為先進的集成房屋的生產商。興輝的階段性成功在于其明白自身的優勢,在轉型升級中做到了科學規劃自身的發展。
跳“圈子”考驗企業家的智慧
產業轉型的根本在人,也就是企業家,產業轉型也考驗一個企業家的智慧。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在經濟日報刊發署名文章中指出:產業轉型升級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是企業家的升級,即素質提升。在微觀經濟層面上,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在眾多企業家的帶領下實現的。企業家以什么理念辦企業,以什么方式獲取利潤,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企業家的時間眼界更決定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前景,如果更多的企業家都注重于獲取短期利潤,一心想“賺快錢”,那么產業就難有真正的核心技術積累,產業核心技術的形成無不是企業家創新“耐心”的產物,沒有執著的“耐心”,就難以形成真正具有中國根基的產業。而這類企業也會淪為“散亂污”企業,成為環保督查的重點排查對象,或者因過剩產能而被清除“圈子”。
產業轉型關鍵看企業家,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國家發改委產業所總結的“調整產業政策、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抓手、創新驅動、發揮產業園區主陣地作用、提升質量品牌”等加快構建產業轉型升級的五大支柱也是以人為本,為企業的轉型服務的。在政府出臺的政策、扶持項目中,企業家要敏銳的發現機遇,整合資源,串聯產業鏈,這其中就涉及企業家思維的轉型。
企業家的思維決定了企業轉型方向。聚烽互聯董事長谷鳳芝在“2016中國互聯網+轉型年度盛典”上演講中表示,企業家的思維存在“老板、企業家、產業家”三個等級。
傳統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老板的思維,老板的思維會關注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效益,比如說關注企業的管理,關注企業銷售的狀況,關注企業的財務狀況,在新的時代老板的思維會逐步升級,演變為當代企業家的思維,在這一階段,企業家除了關注企業內部以外,還要關注外部:行業的發展狀況、行業的“天花板”、行業的趨勢、跨界的可能性、以及何種商業模式最適合當前的需要。而在升級,企業家則可能變成產業家,而產業家關注的則是風口。國家的風口,有我們行業的風口,有我們政策的風口,各種風口都要去關注。其次要關注產融,現在企業都是產融結合,尤其是產業互聯網平臺最后一定會跟供應鏈、金融有關系。供應鏈的金融平臺如何跟的實體結合,這都是企業家思維轉型的必修課。
轉型要明確利弊得失
除了企業家,還要看轉型的產業,是否適合傳統企業跳“圈子”。在五輪環保督查中,不僅環保問題企業原形畢露,也為環保型產業敲響警鐘。
五輪環保督查被稱為“我國環保有史以來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也是最嚴環保督查。督查過程中誰是真環保,誰是假環保,一目了然,不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叫停環保問題企業,更在無形中樹立了環保典范企業。
環保督查也讓各產業明確自身的優缺點。以綠色建材產業為例,環保督查是綠色建材企業“趨利避害、去偽存真”的過程。
從概念上來說,綠色建材產業是指全生命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大力發展普及綠色建材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新常態下,行業發展步入平臺期,需要新的產業強勢帶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行業轉型,而綠色建材發展已經先行一步,20年來的發展走了很多彎路,但也積累了很多經驗;目前綠色建材產業日趨成熟。近年來,關于綠色建材的產業政策密集出臺,而地方政府更是將綠色建材作為一項事業來發展,比如宿遷已經成為國內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的中間力量,每年在此舉辦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也成為行業的經典案被推廣開來。
優勢之外也有劣勢。綠色建材產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國家的大力扶持,讓綠色建材如同一塊“磁石”,不僅吸引來了“真金白銀”,也有“破銅爛鐵”。比如投機商打著“綠色”牌子,“拿著技術等買主”、“跑馬圈地等收購”,不是以發展產業為目的,而是單純逐利,這些現象將剛剛樹立起來的綠色建材理念打了一記耳光,嚴重影響綠色建材產業的發展,而老百姓也會認為綠色建材是嘩眾取寵玩概念,沒有真材實料。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則是綠色建材產品標準缺失,產業化、市場化的資金缺口等瓶頸有待解決。
眾所周知,綠色建材骨子里的創新性,幾乎每天都會有一種綠色環保材料的技術或產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這些技術或產品大部分只有企業標準沒有行業標準,從而難于產業化;也總有一些產品曇花一現,這部分技術和產品缺的則是資金的扶持,如今資本太肥,實業太瘦,這樣的趨勢令人擔憂,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借力金融,那么產業轉型只能靠吃老本維持。
從綠色建材的角度去看產業轉型是有重要意義的,綠色建材經過20年的發展,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主體已經趨于成熟,這里以綠色建材為例,是為了提醒下定決心轉型的企業們,要看清所轉型的產業,明白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