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但在西安市,與絲綢之路關系最為密切的區域,卻要數蓮湖區。千百年前,西行的駝隊從這里出發,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及印刷術等等,源源不斷地帶向西方;在這里的大唐西市,曾是唐都城中最主要的工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絲綢之路繁盛之時,大量來自西域的商人,把西域的奇珍異寶帶到西市買賣……
追溯歷史的車轍,穿過歲月的塵煙,古跡尚存,繁華依舊。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區的蓮湖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搶抓機遇,實現“追趕超越”,圍繞絲綢之路起點區建設,蓮湖區提出了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區、建立特色旅游品牌區、構筑文化經濟交流新高地、打造金融服務核心區等發展戰略,全方位加快“絲綢之路起點區”建設。
樹立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區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區”,蓮湖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依托區域內知名歷史遺址和文化名勝,蓮湖區提出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區的發展戰略。
在具體工作中,首先打造大唐西市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品牌。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大唐西市為主平臺,在101家文化企業基礎上,整合西市博物館、絲綢之路風情街、絲綢之路商旅文化博覽會等資源,建設絲綢之路文化和盛唐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使大唐西市真正成為一個彰顯絲路文化、展示絲路風情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特色小鎮。
北院門民族風情街是目前西安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按照市委提出的將北院門區域建設成為“絲綢之路上最具特色、知名度最高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要求,蓮湖區發揮該區域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關中民俗文化資源聚集,遺址眾多,商貿發達的優勢,依托129項國家、省級馳名著名商標和知識產權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習借鑒成都寬窄巷子和上海“田子坊”經驗,與深圳華僑城集團攜手加快城市有機更新步伐,打造世界知名絲路文化旅游街區,力爭2017年北院門地區銷售額達到80億元以上。
城墻是西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蓮湖區發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順城巷城墻文化品牌。加快65億元的順城巷蓮湖段改造步伐,通過政府主導、規劃引領、產業升級、項目帶動,整合區域內城墻資源,著力打造“智學禪娛”四大主題區,建設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順城巷特色街區,形成“走進歷史、感受人文、追憶絲路,品位生活”的古都長廊發展格局,力爭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風貌展示區和歷史文化傳承區。
西大街是我國著名的特色商業街,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全仿唐建筑的一條街。為了進一步彰顯西大街優勢,蓮湖區提出打造以西大街為軸的皇城商貿文化品牌。將整合鐘樓商圈各類商貿資源,依托世紀金花、時代百盛、銀泰等10余家中高端商貿綜合體,以及城隍廟、貢院門等一批歷史文化資源,發揮社會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優勢,通過調整商業布局和提升品位,形成沿線“魚刺狀”特色商業街區和“一線三心”商業格局,打造集購物、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商貿街區,力爭2017年銷售額達到88億元,同比增長7.3%。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區”,位于土門附近的絲綢群雕是蓮湖區的著名地標之一。在“絲綢之路起點區”建設中,蓮湖區將打造開遠門遺址絲綢之路起點廣場品牌。以市級服務業聚集試點區建設為契機,依托現有西電、陜鼓、慶安、遠東集團公司總部,承接大慶路東段五金機電貿易總部聚集區和玉祥門周邊酒店群,發展總部經濟,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大企業、各類機構設立總部和辦事機構。以絲綢群雕為中心,以大慶路為軸線,南北兩翼展開,建設開遠門遺址絲綢之路起點廣場建設等重點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商務區。
同時,蓮湖區還將打造大興東路漢文化主題街區品牌。以省級服務業聚集試點區建設為契機,整合漢太學、明堂、辟雍等歷史遺存,依托大興新區“新漢風”建筑風格,抓好大興東路區域老城根Gpark、龍湖星悅薈、太奧廣場、鑫苑大都匯等27.1萬平米商業面積運營,2017年銷售額達到7.2億元以上。
彰顯宗教文化魅力 建立特色旅游品牌區
蓮湖區是西安市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區,區域內宗教文化濃郁,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交相輝映,其代表性建筑各具特色。為了彰顯特色歷史文化,蓮湖區將加大旅游資源宣傳力度,依托回坊2500多個經營戶、1000余種知名美食、116件特色商標為切入點,開展“一個美食一個故事,一個老店一個景點”旅游品牌宣傳活動,制作城隍廟、廣仁寺等街區廟宇宣傳動漫,講好回坊故事,開發精品線路,策劃旅游推介活動。加快建設數字化復原和在線導視系統,植入AR、VR等項目,爭創省級智慧旅游示范區。
著力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修改完善《蓮湖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以蓮湖區旅游協會106家會員單位為主體,推動區旅游協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與城市旅游行業協會的橫向合作、深度聯合,形成旅游產業上的民間紐帶和鏈條。建設絲綢之路旅游標識和文化遺產解說系統,發揮區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和投訴服務中心作用,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和服務保障水平,力爭2017年全區游客人次達到2900萬,旅游收入達到110億元。同時,蓮湖區將進一步支持清真食品的產業化發展。組織西大街商會、北院門商會等3個商會,策劃實施國際清真產品(食品)展示交易認證中心項目,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陜西分公司合作,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推廣“掌上回坊”電商平臺,加快清真食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讓清真產品成為蓮湖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發揮起點區優勢 構筑文化經濟交流新高地
文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流,為了構筑文化交流新高地,蓮湖區將搭建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平臺。以蓮湖區工商聯為主體,區總商會為主力,組織企業“走出去”,全年舉辦10次以上外出招商活動,抓好中亞地區科技產業園項目、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人文教育產業項目等一批國際合作項目,引導企業參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間的經貿合作。堅持“引進來”,利用絲博會暨西洽會等招商平臺,圍繞鐘樓商圈、大興新區商圈、土門商圈,面向世界和國內知名企業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吸引處于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龍頭企業投資蓮湖。
搭建對外開放的文化交流平臺,依托大唐西市“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市長圓桌會議”永久會址、“大唐西市文化藝術博覽會”、“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峰會”等一批規模較大的國際性活動,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搭建交流對話平臺。深入挖掘、整理、論證蓮湖區明清貢院、漢辟雍、漢明堂、漢太學遺址、唐開遠門遺址、唐梨園遺址、城隍廟古樂、絲綢之路群雕等歷史人文資源,出版《蓮湖絲路文化印記》等宣傳讀物,繼續辦好“一條絲路兩城歌”、“我的家鄉在陜西絲路演歌匯”等活動,不斷提升絲綢之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同時,推動中國武術文化走向世界。以蓮湖區武術協會為主體,發揮“全國武術之鄉”品牌作用,實施“走出去”戰略,依托轄區37個武館和51個武術團體,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與地區創辦武館、武術交流中心,舉辦或參與武術比賽、展演等方式,開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體育組織和團體的合作交流,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文化。
“下一步,蓮湖區還將抓好一批產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鎮建設。堅持把絲綢之路文化作為特色小鎮的‘內核’,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高起點編制發展規劃,做好小鎮空間布局、項目謀劃,做到‘一鎮一風格’。以大唐西市與浙江南方設計院合作共建‘中國絲路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契機,抓好大唐西市絲路文旅小鎮、老城根GPARK文尚小鎮、榮民金融小鎮、國際藝術臻藏小鎮、金家堡教育學習小鎮等5個特色小鎮的策劃運營,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構筑文化交流新高地。”蓮湖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發揮區位優勢 打造金融服務核心區
蓮湖區是西安的中心城區之一,地理優勢明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圍繞中心城區優勢,蓮湖區提出打造金融服務核心區的發展戰略。
具體工作中,蓮湖區發揮匯聚全市18%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區GDP22%的優勢,加強對49家金融企業服務,增強傳統金融業競爭力和輻射力。加快轄區企業上市掛牌步伐,建立“6+N”企業上市掛牌資源庫,做到“上市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力爭今年掛牌上市企業達到2家以上;加快榮民基金小鎮建設,在北關地區,依托榮民集團計劃建設的15萬平方米的國際甲級寫字樓標準的榮民金融中心項目,籌建西京銀行、保險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和金融資產公司,打造金融機構云集的金融產業集群。
打造西大街、北大街金融聚集區,在西大街、北大街現有27家金融機構基礎上,擇優引入銀行、基金、證券、期貨、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及審計、會計等中介組織,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桃園開發區金融企業總部聚集區,利用桃園開發區招商銀行西安分行、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公司、幸福人壽保險股份公司陜西分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陜西分公司等10余家金融機構資源,積極創新金融合作方式,打造金融企業總部聚集區。
同時,蓮湖區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街區經濟三大經濟形態。在發展總部經濟方面,以高端商務樓宇建設為載體,打造區域型總部基地,引進以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分支機構為重點的區域性總部。打造職能型總部基地,吸引國內外著名企業設立決策中心、銷售中心、結算中心、研發中心等部門,建設符合城區發展要求的組織架構,力爭全區企業總部達到15家;發展樓宇經濟上,樹立“高點定位、錯位競爭”發展戰略,加強樓宇經濟空間規劃建設,增加高等級辦公樓宇供應量,輻射和帶動產業鏈頂端的高附加值行業。全面落實街道、開發區“樓宇包抓”,通過開展“全覆蓋、全時段、零遺漏、零距離”協調服務,力爭全區億元樓宇達到73棟;發展街區經濟方面,堅持將特色商業街區建設發展與舊城改造、斷頭路建設結合起來,根據商業街所處地理位置、顧客消費層次、購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推進大興東路漢文化商業街區等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建立與特色商業街區發展規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等手段,強化街區監督管理。發揮10條特色商業街區消費拉動作用,按照“產業集聚、品牌承載、特色運營”的原則,打造“一街一品”集聚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