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的產業園區,經歷了從掀起大熱潮,到遭遇寒冬,不斷地進行變化革新。無論從園區政策、金融,還是運營、招商模式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舊的模式和制度逐漸被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新模式、新制度所取代,推動著產業園區的開發慢慢趨向成熟。
園區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截止到2017年底,375家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引擎的角色。2017年,375家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合計GDP為18.6萬億元,超過同期全國GDP的1/5(22.5%);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合計稅收收入為3.3萬億元,接近同期全國稅收收入的1/4(22.9%);國家級經開區進出口總額為5.6萬億元,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0.1%;國家級高新區出口創匯4781億美元,占同期全國出口創匯的總額14.5%。
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經濟發展繼續呈現回穩趨勢。2017年,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的GDP同比增加8.8%,高于全國GDP增速近2個百分點,其中經開區增速為9.9%,高新區增速為8.3%。
產業園區呈現出“二元非均衡”的特點
40年來中國產業園區在發展階段上,經歷了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發展期、穩定整頓期和創新發展期等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發展,使產業園區具有了較為完整的各種階段下的發展能力,特別是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產業園區發展模式的主要構成包括:以行政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園區管理體制、從土地開發與對外開放為中介的園區開發方式、以吸引企業為導向的園區發展動力,發展模式呈現出由硬因素與軟因素相結合交互作用的“二元非均衡”的特點。
2019年,期望產業園區能擊破寒冰,喚起園區市場活力,成為掀起變革創新風暴的一年。在新的一年,產業園區發展將重點側重在以下四個方面。
1、品牌推廣
在信息化時代,房地產、商業地產紛紛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推廣其品牌,并從中獲利匪淺。但是產業園區仍然使用傳統的營銷手段,招商引資渠道單一乏味,園區品牌缺乏曝光度和傳播度。
產業園區的品牌效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發展多元化,園區品牌的價值越高,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園區發展多元化的機會也就越多;二是市場拓展,優秀的園區品牌能為市場的拓展推波助瀾,優先贏得交流合作機會。展望2019,產業園區能順應時代潮流,大力推廣品牌宣傳,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展示自身的競爭優勢。
2、金融投資
2018年,隨著國內融資政策的不斷出臺,產業園區作為實體產業的載體之一,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產業園區獲得高達千億資金的支持,逐漸完善了由政府基金、產業投資、資產證券等構建而成的金融體系。隨著市場化和科技化的發展,融資的模式更加趨向專業化、信息化,融資渠道也在不斷擴展。
與此同時,園區通過展示自身的金融體系和造血功能,吸引企業和投資者的關注,從而達到招商引資的目的,實現園區建設發展的良性循環。已經到來的2019年,讓我們一起見證產業園區的金融投資慢慢走向成熟與繁榮。
3、實體經濟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節點,也是中美貿易摩擦“灰犀牛”的時期,國內實體經濟遭受到重大的打擊。產業園區背負著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任,也陷入了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的困境。政府為了能促進區域實體經濟的發展,各大地區都出臺了針對產業園區的利好政策。2019年,在寒冬的多重籠罩之下,產業園區能否抓住機遇,迎來實體經濟發展的春天。
4、特色發展
回顧2018年,產業園區都在“講故事”,這可不是想靠講故事來打動企業和投資者,而是通過講故事,展示園區的產業特性和發展規劃。這不僅關系到園區拿地、政府政策等,還影響到企業和投資者對園區合作的決策。
產業園區必須優化收入架構,實現收入規模化,形成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總而言之,產業園區必須打破同質化魔咒,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競爭優勢。展望2019,產業園區行業能掃去陰霾,共同實現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