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年,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行軍和“領頭雁”,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故事。中國園區,已成為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成為轉方式、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是這一年中國園區轉型力量的底色,它塑造了園區輝煌的過去,也吹響著再出發的號角。
晉級“國家隊”
保持前進,是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方式。
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新批復12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使得國家級高新區陣營擴大到168家。伴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人心,包括河南、湖南、廣東下轄的多個三四線城市紛紛加入爭創“國家級”高新區的行列,在進取心之外,他們為何對“國家隊”趨之若鶩?
2018年7月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北京召開部分國家高新區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座談交流會,會議透露的數據給出了部分答案:
“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是上半年國家高新區經濟的整體特征,相應的數據支撐是:2018年1—5月,156個(不包括新晉者)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12.35萬億元,同比增長8.13%;新動能不斷成長,推動國家高新區走向高質、高效。比如,2018年1—5月,中關村六大高新技術領域實現總收入15630.4億元,同比增長17.3%,占園區總收入的比重達81.6%;濟南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6%。此外,放管服改革釋放了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活力,2018年1—5月,擴容前的156個國家高新區新注冊企業13.6萬家,同比增長25.3%。
一句話,國家級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
改革生動力
創新創業生態,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家高新區的走勢。
2018年6月,南京市公布《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和《賦予高新園區全鏈審批權限指導目錄》,分別將220項、165項審批權限賦予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5個高新園區。今后,這些園區將以扁平、標準、便利的全鏈審批,實現開發區“園內事園內辦”。
曾經,濟南高新區做什么事情都要到市屬部門“繞圈”。為打破桎梏,濟南高新區把區內的所有部門壓縮到17個部門,實行大部制。比如所有與二產相關的部門職能整合,組成“科技經濟運行局”;所有與三產相關的職能整合,組成“服務業促進局”……大部制的整合,解決了“九龍治水”難題,更使得項目從拿地到開工的時間,從300天縮減到10天。
國家級高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理應站在國家和社會的改革潮頭。人們還記得,30年前,中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東湖高新區誕生;如今,最新發布的《中國光谷203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綱要》又成為全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首個發布的面向2035的創新驅動發展綱要。
是改革激發的內生動力,讓光谷實現了“從概念到現實,從白紙到畫卷,最終因光纖光纜產量世界第一而聞名全球”的跨越,成就了一個傳奇。
回顧30年國家高新區發展史,歷數其先行先試的一次次創舉,可以看到,正是以改革精神破解時代命題的魄力和智慧,才得以在挑戰中積蓄擁抱未來的嶄新力量。
三十年聚變
1988年6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十幾個人,兩臺車,就這么干起來了;1993年,李光耀來到蘇州考察,決定在蘇州城東打造另一個“新加坡城”。
依靠42所高等院校,50多個國家、省部級科研院所,東湖高新區演繹著“科技變現”的神奇:脫胎于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團,成了“會賺錢的實驗室”;長飛光纖在武漢郵科院的支持下改變世界光纖光纜格局……30年間,上世紀80年代末的“電子一條街”也漸漸演變成了一座意欲媲美硅谷的科技新城。
經過30年發展,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68個。這些國家高新區集聚全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于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以中關村、深圳、杭州等為代表的全球創新高地,誕生了一批如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公司。
同時,國家高新區的聚集與輻射效應彰顯。截至2017年,國家高新區集聚研究院所2900多家、各類大學800多所、企業技術中心11000多家。與此同時,156個國家高新區中,高新區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過20%的44個,超30%的20個,超50%的8個。
瞄準“世界一流”
30年來,高新區在中國各地百花齊放,涌現了一批如中關村、上海張江、杭州濱江等高水準的國家級高新區。這批高新區也成為了沖擊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中堅力量。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旨在打造代表國家科技發展最高水平,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的先鋒園。
2006年,確定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西安、武漢東湖和成都等6個國家高新區作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試點園區;2015年,杭州、蘇州工業園納入建設體系,建設體系擴大至“6+2”。2018年,合肥高新區和廣州高新區雙雙入選。至此,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試點和示范單位擴大到10家。
中國要培育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一流的高技術產業,必須要建設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說,國家高新區特別是先進的高新區,要圍繞一個主攻方向和特色產業,通過有效組織方式,把國家重大專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平臺組織起來。
在新的時代,擺在中國園區面前的使命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發展培育新興產業,當好排頭兵。他們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