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拉薩市城關區蔡公堂鄉慈覺林溝彭布山腳下的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發展至今,已成為西藏文旅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以《文成公主》史詩劇為文化名片,以文化、旅游、創意為核心,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開展雙創載體建設及平臺搭建工作,引進了符合園區功能定位的小微企業,目前入駐園區的各雙創載體的企業有68家,在園區內形成了文化產業集聚效應,正逐步實現文化內涵的不斷延伸和商業價值的不斷遞增。
濃郁的文化氛圍 在音樂創作上不斷突破
不同于夏日的熱鬧,初冬時節的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多了一份忙碌的氣息,各入駐企業在忙著做年終的沖刺和總結,還有一些創意企業也在為來年的新目標做著準備。哈斯和多吉就是園區創意創業人員的典型代表。
2004年,哈斯在朋友的邀請下來到了西藏,并堅持走上了西藏原生態音樂創作之路。追求最“純粹”的音樂一直為哈斯所堅持,正如他工作室的名字一樣。“哆唻咪發唆拉西之后的第八個音是什么樣的?那一定是最美的聲音,所以我們把工作室取名為八音音樂工作室。”哈斯笑說。
喜歡嘻哈音樂的多吉,2008年與哈斯相識。所謂“叛逆和憤怒是年輕人的符號”,一樣的音樂夢想,一樣的創業之路,但與“八音”不同的是,多吉的“高海拔”音樂工作室,無處不張揚著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音樂夢想。
“大概四五年前,我們來園區轉悠,當時就被園區年輕的生命力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所吸引,當時就希望能有機會入駐這里。”哈斯感慨說。不曾想到,這一句感慨在今年變成了現實。
今年8月,哈斯和多吉成功入駐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創業創新基地,讓他們成為了真正的“創客”。“以前住在瑯賽三區,小區里每天接觸到的都是遛狗、帶娃的人,我們自己也過得閑散。來到這里之后,下樓去溜達,見到的都是年輕人旺盛的生命力和忙碌的身影,那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看著別人,也督促著自己。”多吉說。
他們一直說:“在山下我們是‘老板’,忙于生活,沒有太多時間去積累、沉淀和創新。上山之后每天都在突破自己,我們開始學習企業家精神,有了品牌意識,除了音樂,我們也開始做文創產品。”
入駐園區四個多月,哈斯和多吉每天都在尋找創意理念,制作新的音樂作品……“在園區眾多的創客當中,‘八音’和‘高海拔’并不突出,但我希望能做給園區文化傳承與發展錦上添花的事。”哈斯說。
發展加速度 成為創客“試驗田”
提起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創業創新基地,基地的總經理秦香更有發言權。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總規劃面積逾8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約300億元。園區現有“三個空間一個基地”,即極地眾創空間、3650space眾創空間、雪山創投營共享眾創空間和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創業創新基地。作為園區唯一的基地,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創業創新基地注冊資金2億元,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基地以文化、科技、旅游為核心。截至目前入駐企業18家,吸納高校畢業生18名,幫助慈覺林6位村民實現就業。
秦香介紹,為了響應國家和自治區“雙創”的號召,基地給入駐企業提供3年免租的優惠,基本的辦公用品、網絡等都由基地提供。路演中心、會議中心、活動中心可由入駐企業共用。同時,基地還有專業的運營團隊,每個月給入駐企業做培訓和交流。“我們希望運用各項政策措施和合理化服務的方式,服務于高校畢業生,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能力不斷提升。”秦香說,“伴隨文旅融合和互聯網+,借助《文成公主》品牌效應和園區的文化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園區,了解西藏文化。”
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聚集了一批思想開放的創客群體,有了創客的聚集,也就有了創意的碰撞。作為創客“試驗田”,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跑出了發展加速度。據悉,2018年至2020年期間,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力爭要培育30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業,實施南亞文化交流中心、尼瑪town—喜馬拉雅精品文化走廊、藏經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40個重大文化科技創新項目;新增入駐園區文化貿易類企業40家;文化企業新增就業人數達園區總人數75%以上;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50億元;2020年,實現文化出口額翻一番增長至3億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比例達50%;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擴大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顯著增加等七大短期目標,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促進中國—南亞文化交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