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五大經濟區,五條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的發展路徑。
各具特色,源于各發展規劃瞄準各經濟區不同的發展程度和特點,針對性提出相應目標和舉措;相互協調,源于各發展規劃始終強調互聯互通,著力全省經濟發展結構優化。
五個“十三五”發展規劃分別有哪些亮點?描繪出怎樣的美好圖景?
成都平原經濟區
堅持以產業轉型為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經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遂寧、雅安8市,經濟總量19126億元,占全省59.6%;總人口超過3700萬人,占全省46%。
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成都平原經濟區要形成創新引領的經濟發展模式,繼續發揮對全省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近日印發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堅持以產業轉型為主攻方向,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工業方面,成都平原經濟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與燃機、高效發電和核技術應用等先進制造業;推動食品飲料、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
服務業方面,以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為重點,推動科技研發、文化創意、商務會展、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用現代服務業理念、現代經營模式和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生活性服務業,積極擴大健康養老、信息消費等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是另一主要內容?!兑巹潯诽岢?,成都平原經濟區要率先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為此,要搶抓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歷史機遇,加快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機制,組織實施航空與燃機、核能裝備與核技術運用、北斗導航等一批軍民融合重大科技攻關;創新軍地人才流動機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實行人才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辦法。
[關鍵一招]
軍民融合是關鍵抓手
盛毅(《規劃》編制組專家、省社科院副院長):軍民融合是成都平原經濟區發展的關鍵抓手。首先,軍民融合是國家賦予四川的任務;其次,成都平原經濟區的軍工資源非常豐富,在全國來說都具有比較優勢;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通過深入推進發展軍民融合,搞好的不僅是軍民融合本身,其背后還連帶著軍民體制上的突破、科技人才體制的突破、科技金融的突破、科技成果轉化上的突破,這一系列突破對創新驅動的全局性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川南經濟區
形成主要城市一小時經濟圈
川南經濟區包括自貢、瀘州、內江、宜賓4市,28個縣(區),經濟總量5221億元,常住人口超過1500萬人。
一體化發展水平較低是川南經濟區的發展“短板”。為此,近日印發的《川南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幅提升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水平。
針對區域內,《規劃》提出將基本形成區域內主要城市一小時經濟圈。加快城際快速路網建設,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城市間高等級公路為骨架的城際快速路網。
放眼區域外,《規劃》提出將構建對外運輸大通道。東向,以長江、岷江、沱江航道升級和綜合開發工程,瀘州至榮昌高速公路等建設為重點,構筑融入亞太經濟圈的出海大通道;南向,以蓉昆高鐵、宜(賓)彝(良)高速等鐵路與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加速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西向,以沿江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構筑連接攀西-六盤水資源富集區的戰略資源開發大通道;北向,以打通川南-成都-西安-環渤海地區和川南-成都-蘭州的運輸走廊為重點,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
加快推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是川南經濟區另一大課題?!兑巹潯诽岢龈脑焯嵘厣珒瀯莓a業,鼓勵和支持名酒企業多元化發展,加快推進傳統機械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加快長寧-威遠、滇黔北-昭通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四川省境內部分)等的勘探開發,建設川南頁巖氣勘查開發試驗區。
[關鍵一招]
設立川南城市群發展基金
鄧玲(《規劃》編制組專家、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受制于行政體制約束,川南城市群各城市集聚力、向心力差,難以形成合理分工。這是當地資源、產業、市場等方面的整體優勢長期得不到發揮的關鍵原因。要積極探索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建議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財政儲備制度,設立川南城市群發展基金,推動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共建共治、產業分工合作、公共服務對接。同時探索制定跨區域經濟核算、稅收分成、土地利用統籌等共建共享政策。
川東北經濟區
2020年內貧困縣區全摘帽
川東北經濟區包括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和巴中5市34個縣(市、區),截至去年末地區生產總值4979.3億元,常住人口2113.8萬人。
川東北經濟區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遠山區為一體,能否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日印發的《川東北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消除絕對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以上。
從扶貧重點區域看,《規劃》提出要抓住國家實施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機遇,研究制定川陜革命老區綜合改革試驗區工作方案,在投融資、資源綜合開發等方面先行先試,走出一條扶貧開發和全面振興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從扶貧重點工程看,《規劃》提出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和17個扶貧專項方案,加快推進重點脫貧攻堅工程。同時,強化省、市、縣財政扶貧投入增長機制,新增財力優先保障專項扶貧資金需要,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兑巹潯芬蔡岢鲆嘤a業競爭優勢。一方面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精深加工業,構建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成國家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培育新興產業,積極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養老康養服務、現代物流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關鍵一招]
用好“地上”“地下”資源
楊春健(《規劃》編制組專家、省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川東北經濟區發展關鍵是開發利用好特色優勢資源,至少有“地上”“地下”兩大資源。“地上”資源是特色農產品精加工,川東北經濟區在這方面基礎較好。“地下”資源是石墨烯、天然氣等,儲量相對豐富。資源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基礎。當地可引進有實力的骨干企業,向產業高端發展。“全面開花”如有難度,可先從一兩個具體應用領域尋求突破。
攀西經濟區
將建成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
攀西經濟區包括攀枝花市和涼山州2市(州)、22個縣(區),經濟總量2240億元,總人口591.3萬人。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攀西經濟區該如何用好戰略資源?近日印發的《攀西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將全面建設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成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鐵礦石資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稀土研發制造基地。
就釩鈦、稀土而言,《規劃》提出將加強釩鈦重大產業技術攻關和應用技術研究,有序開發稀土資源,實現從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基地轉變。
就石墨而言,《規劃》提出依托豐富的石墨礦產資源,加強石墨烯科技攻關,推動石墨烯在電子信息、新能源、照明、生物醫用等各個領域的應用,建立勘采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石墨烯產業體系。
作為我省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連片扶貧開發攻堅區,《規劃》明確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積極探索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人口就業,率先對殘疾人扶貧對象實行生活費補貼,使其年收入達到國定貧困縣標準;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對口支援和東西扶貧協作工作,繼續推進“8+8”對口援邊工作,延伸“4+5”對口幫扶工作,完善“1+N”扶貧工作機制。
[關鍵一招]
探索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景
盧陽春(《規劃》編制組專家、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發展陽光康養業,攀西經濟區在全國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具體而言,可以攀枝花、西昌為核心,西攀高速為軸線打造攀西陽光康養產業帶。政府一方面要通過土地、稅收等政策,吸引外地有經驗的龍頭企業入駐,同時還可探索陽光康養產業與生態農業、金融保險、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景,構建康養產業體系。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
以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為基調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包括甘孜州和阿壩州,面積超過2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47.86%;經濟總量478億元,常住人口209.5萬人。
五大經濟區中,只有川西北在“經濟區”前多了“生態”兩字,體現出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堅持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的發展主基調。近日印發的《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生態產業對改善民生和群眾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堅持旅游優先發展,打造世界生態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國民族地區全域旅游示范區。
如何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規劃》提出重點打造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環貢嘎山生態旅游區、亞丁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區、大草原濕地旅游區等四大旅游精品區。《規劃》也提出要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豐富業態,創新發展模式。將加快“互聯網+旅游”進程,推進旅游城鎮、旅游景區等智慧旅游體系建設;培育四季主題旅游產品,打造以高端游自駕游為重點、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支持在旅游服務領域推廣分享經濟模式。
大力發展旅游的背后,離不開川西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兑巹潯诽岢鼋ㄔO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動海子山和若爾蓋紅原高原濕地群保護與恢復,配合做好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
[關鍵一招]
將旅游、生態資源轉化為民生、社會資源
王小剛(《規劃》編制組專家、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旅游經濟,應是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全域旅游可在更大范圍惠及川西北的老百姓,有效、全面地將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生態資源轉化為民生和社會資源。那么,要發展全域旅游,首先要解決的是可進入性的問題,需要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對道路、加油站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