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價格的不斷攀升,用地政策的日漸嚴苛,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難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成本太高,這一切都讓中小企業意識到,走入產業園才是突圍之路。中小企業向產業園聚集,是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最佳選擇,同行業企業聚集在一起更助于產業效率提升。選址是一項“大工程”,在選擇園區時,區分園區優劣、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園區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一、園區盈利模式
鼓勵產業園區集中為企業提供服務是眾多地方政府采取的舉措,一方面有地方招商的壓力驅動,一方面也是園區服務市場的實際需求,但園區也是獨立的經濟體,有收入的訴求,因此,弄清園區的盈利模式對企業選擇園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產業園區的盈利模式可以分為地產增值、政府補貼、稅收分成、產業投資、BPO(商務流程外包)收益、中介服務收益等幾個方面。目前大部分園區的收入都是依附在土地溢價基礎之上的,即第一種盈利模式,所以大部分園區都強調物業載體的宣傳;政府補貼模式中,政府多年來致力于改善創業環境,建設了多個公共服務平臺、孵化器等基礎配套環境,園區是這些平臺建設的承建方,政府補貼經費基本上按照產業專項資金劃撥各園區; 稅收分成是指入園企業上繳的稅收一部分歸國稅,一部分歸省、市財政收入,一部分是由區縣支配,這部分稅收一般采取部分扶持園區的方式,支持園區建設或者用于進一步招商,也算是招商的“績效獎”;產業投資主要是指園區建立或控股專業性的產業投資機構,如天使基金、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等投資相關產業,分享企業成長并獲取收益;BPO收益主要是指園區投資控股機構為園區提供專業技術性服務、企業發展服務、金融服務類公司,并通過BPO等形式獲取收益;中介服務收益是指園區通過向入園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培訓服務、網絡通訊服務、人力資源、法律咨詢等服務獲取向服務提供方收取費用的收益模式。
誠然,各家產業園區收入來源比重不同,可能在經營上也各有側重。企業選擇園區時,還是要關注該園區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為收入來源決定一個園區企業的行為模式。
二、園區產業型服務
除了盈利模式,園區提供的服務也是企業選擇園區時需要重點參考的“指標”。目前而言,國內園區主要提供基礎型服務、引導型服務、產業型服務三大類服務。
企業選擇產業園區原則
三、企業選擇產業園區原則
站在企業角度,明確園區的盈利模式和可能提供的服務后,在選擇園區時還應參考以下幾項原則:
一是產業接近原則。園區定位、已聚集的企業與企業經營方向相近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享受產業集聚效應帶來的便利,任何企業都是整個產業的一小部分,產業資訊、人才資訊等是要與市場互動的。
二是區域就近原則。靠近創業團隊成員的集中區域,在熟悉的地方創業有利于企業成長。同等條件下選擇大園區,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儲備條件。
三是要判斷園區服務的專業程度和專注度。從園區工作人員對企業產業方向的熟悉程度,看園區企業服務人員是否能給予指導,如果園區總想著賺錢,如成立一批法律、財務、培訓等機構,以為企業服務為名想方設法收錢的,一般不是好園區。
四是要看園區服務的規范性。號稱幫助企業墊資注冊資金,實際發放高利貸,催著企業“創業”的不是好園區,可能只是為了完成招商指標。多聽入園企業反饋,咨詢已入園的企業主,他們的反饋意見非常有參考價值。
如果對園區服務不滿意,企業可以遷出,園區是企業的服務提供方,創業企業有選擇的主動權,淘汰“不靠譜”的園區是市場力量作用的必然結果。
另外,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進駐園區,一方面因為創業服務業尚不健全,無法精細服務所有產業方向。另一方面,有時企業經營可能靠近客戶反而是最好的選擇。如創業服務業就應靠近創業型企業,餐飲服務業就應該靠近消費者等。應該看到,地方政府、園區等機構招商不是做慈善,能夠扶持的企業有限,凡是招商時給企業大談政策有多優惠的園區,很有可能缺少產業資源聚集和專業產業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