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域城市化、市域一體化的中心節點,臨港區具有山水、田園、林泉等優美的自然風光,城郊休閑觀光農業帶初具規模,釣具、紅酒、紅木、康療等旅游元素豐富。依托這些基礎優勢,近年來,臨港區以休閑觀光農業為引領,高標準實施綠化、亮化、美化等配套工程,扎實推進精品鎮區休閑旅游品牌,發掘自身潛力,打造 “一山、一水、一園、一泉”的全域特色旅游產業鏈條。
鄉村旅游既是旅游產業新的增長點和亮點,也是促進農村脫貧、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一直以來,臨港區將推進全域旅游與農業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科學規劃旅游線路,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還打造了一條全季節的采摘觀光體驗游產業鏈。依托正棋山、米山水庫、威海休閑植物園和洪水嵐溫泉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臨港區將各景點之間優勢互補,形成了集特色采摘與休閑觀光、農耕體驗、豆腐與花餑餑制作體驗等于一體的具有臨港特色的旅游資源。此外,臨港區還打造全季節采摘觀光體驗游——1-3月以櫻聚緣、毓景生態園、欣旺農業為主體舉辦草莓采摘節;5-6月以威鷹玫瑰為主體舉辦玫瑰欣賞、體驗節;以櫻聚緣、鴻樹林為主體舉辦櫻桃采摘節;6月份以威海植物園為主體舉辦自行車騎行節;7-8月份以太公緣為主體舉辦農耕體驗節;9月份以威豪葡萄酒莊、神山葡萄、大風車葡萄等為主體舉辦葡萄采摘節。
把旅游產業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進一步放大旅游業的拉動效應,是實現旅游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重要路徑。基于此,臨港區堅持“產業強區、工業帶動,突破發展旅游業”的理念,在推動旅游業發展中,重點抓好旅游資源融合和品牌培育,科學規劃旅游線路,借助靠近青煙威等周邊經濟發達城市和高鐵帶來的膠東半島“1小時生活圈”區位優勢,按照不同方向、不同季節、不同人群、不同主題,規劃設計旅游線路,大力發展以特色采摘、城郊旅游、民俗體驗、拓展訓練、工業旅游為主要內容的旅游產業。目前,共形成59處景點,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形成了多種旅游特色品牌。其中,包括以櫻聚緣、神山葡萄為代表的果蔬采摘,以威海休閑植物園和“一河兩岸”景觀帶為代表的生態觀光,以太公緣農耕部落、打鐵豆腐和汪疃花餑餑為代表的特色民俗體驗,以毛澤東像章為主題的紅色文化,以威豪酒莊、拉曼酒莊、中國釣具之都為代表的工業旅游觀光,以及以威海港休閑度假區、陽光新地和威高國際康復度假中心為代表的溫泉養生等多種旅游品牌,推動臨港區成為全域旅游業發展的特色板塊。
下一步,臨港區將繼續把“突破發展旅游業”作為產業強區的一項重點內容來抓,針對當前存在的基礎設施、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短板,以“嚴、深、細、實”為原則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提升接待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真正實現全域旅游與全域城市化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