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市委書記郭瑞民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集聚區不但是新型工業化的平臺,而且是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平臺。抓住了產業集聚區,就抓住了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關鍵。這一論斷,可謂一語中的,發人深思。
何謂產業集聚?權威的解釋是:產業集聚即生產力實現空間布局上的優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圍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產業集群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相互聯系的企業依托相關的功能服務平臺支撐的在空間上的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產業集群作為當代產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態,在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度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信陽市近幾年的實踐表明,通過建設產業集聚區,搞基礎設施、上工業項目、建配套平臺,有力地拉動了全市經濟總量的增長;通過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大量企業入駐,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最活躍的地方。同時,隨著全市各產業集聚區特色主導產業的初步形成,集群發展推動了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提高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主導產業,需要大量產業工人;集聚區內產業集中人口集中,從而又需要大量的服務業從業人員。這樣,大量勞動力就可以從農村轉移到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做工,或者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從全省來看,幾年來產業集聚區就業增長遠高于全社會就業的增長,拉動就業和轉移人口效應非常顯著。從信陽市來看,多數產業集聚區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建材等為主導產業,企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據統計,全市產業集聚區內僅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口就達14.1萬人以上。
建設產業集聚區有效拓寬了收入來源。目前,全市納稅前20名的工業企業,有16家在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正日益成為地方財政增收的主要來源。農民到產業集聚區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到企業當工人,直接取得勞務報酬,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他們增收的主渠道。此外,產業集聚區就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比外出打工減少了很多的務工和生活成本,等于間接增加了收入。
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可以更好地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企業集中在產業集聚區,不僅污染可以集中治理,還能有效解決過去企業分布散亂、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對穩定耕地面積和糧食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幾年,信陽市通過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新型工業,耕地面積多年來一直保持852.9萬畝上,土地沒有越紅線,反而穩中有增;糧食連續9年創歷史新高,連續5年穩定在110億斤以上。
不僅如此,產業集聚區帶動全局發展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產業集聚區帶動了人口集中居住,促使城市的水電路氣、電信、電視、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拓展延伸,使轉移就業的農民實現了就地城鎮化,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產業集聚區集聚了大批的綠色食品深加工企業,為信陽市的糧食產業、特色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創造了條件,既提升了農業產業層次,也提升了農業發展質量,大大推動了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如此看來,抓住了產業集聚區建設,不僅加快了信陽市的工業發展,同時也為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產業支撐、物質基礎和資金支持。
可以說,信陽市產業集聚區建設成就有目共睹,好的態勢、好的趨勢、好的氣勢需要持續保持,好的做法、好的經驗需要繼續發揚。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周邊地市比,信陽市產業集聚區建設還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同志還缺乏緊迫感,還沒有真正把產業集聚區建設的重要意義搞明白、弄清楚。具體到某個重點項目、某個產業集聚區,還可能存在其他“短板”。這些不足和問題,必須認真對待、盡快解決。
推動集聚發展,就要強化集聚意識。招商引資要突出主導產業,突出集群引進,突出延鏈補鏈。集聚不僅要抓大項目,還要重視引進配套的中小企業,既強“龍頭”,又壯“龍身”。在謀劃國際家居產業小鎮的過程中,信陽市在全省創造了集群招商的新經驗,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創新,不斷豐富這個經驗,用好這個經驗,集聚才能形成優勢,才能持續發展,才能提升競爭力。
推動集聚發展,就要搞好服務保障。信陽市的產業集聚區都已引進了一定數量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以及解決好用地、融資等實際問題外,很重要的是還必須及時跟進,切實加強生產配套、生活服務、社會管理等工作,為企業順利投產和正常運轉提供必要的條件。
推動集聚發展,就要強化責任、狠抓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點非常明確,就是通過抓產業集聚區、抓招商引資、抓項目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目標確定之后,關鍵在做。各級各有關部門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明確任務,細化責任,落實到人;要強化服務意識,加強組織協調,形成推進工作的整體合力;要研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根據發展需要,協調各方面生產要素向重點項目單位、產業集聚區傾斜,并加大企業、建設項目、產業集聚區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建立督導考評長效機制,建立重點工作臺賬,明確工作任務、時間節點,實行月督查、季通報、年考評制度,確保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