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在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發展循環經濟,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穩定擴大就業、促進綠色轉型和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朝陽產業“摩拳擦掌”
目前,我國一方面資源稟賦不足,對外資源依存度較高,比如原油、鐵礦石和銅等對外依存度均超過五成,資源安全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率太低,一些大城市的廢棄垃圾缺乏良好的處理辦法。
徐匡迪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必須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出的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循環再利用是一個朝陽產業,是一門藝術,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是我國以及其他國家正大力布局的領域。
其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模式。將廢棄垃圾資源化,不僅可以改善環境,提高垃圾處理效率,還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達到廢棄資源的二次利用。
近十年來,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每年以大約15%的速度增長,2015年年末產值已經達到了2萬億,解決就業人口約3000萬人。
然而,“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總體資源利用率低,核心裝備還需要進口。”徐匡迪表示。
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獲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不可否認,當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走在我國前面。
細致到“苛刻”的垃圾分類給日本帶來豐厚的回報。垃圾分類后,不可再生的垃圾被埋藏或用于焚燒發電,可再生資源被分類回收。除了報刊、紙板箱、塑料飲料瓶等成分相對單一的可再生資源外,電子產品會被解體回收其中的貴金屬等可用資源,廢棄食用油則被加工制成生物燃料。
德國鋼鐵行業95%的固體廢棄物已經循環利用,建筑廢棄物包括鋼鐵混凝土回收率已經達到90%。歐盟各種包裝紙、廢舊玻璃回收率達到80%,廢舊汽車再利用率超過80%。
這些效果并非一勞永逸,資源循環再利用形成產業鏈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投入,這其中少不了政府政策支持與引導。
政策持續發力
循環經濟的發展一直是相關政府關注的焦點,也落地了一些相關的政策來大力扶持這類陽光產業,并對薄弱環節開展了專項試點示范工作。
湖南萬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明果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協助資源再利用行業的長遠發展。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強調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隔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印發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典型經驗的通知》,向全國推廣一批循環經濟典型經驗和做法,推動循環經濟全面深入發展,提高生態文明建設。
隨后,商務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倡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相結合、規范秩序與行業創新相結合、突出重點和兼顧其他相結合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從宏觀角度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基本原則。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扶持只是一種手段,過分依賴不可取。
“在同樣的政策環境之下,每個企業還得走出自身發展創新之路。”明果英認為:“面對成千上萬資源再利用企業的競爭局面,如果企業自身的技術、商業模式、理念、管理、定位等方面跟不上,僅依賴政策將于事無補。”
探索企業發展新思路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報廢汽車、工業廢料、生活垃圾、工業污泥,延伸到農林廢棄物包括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等,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
“做環保是通過兩個角度來做的,一個是從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一個是從環保的角度。光是依靠環境治理收費不足以支撐企業的發展和利潤的增長。”明果英剖析了當前垃圾回收企業的現狀。
在他看來,將廢品資源化利用,轉變成有價值的東西,這樣投入和產出相對來說,比單純的環保治理企業的可持續能力強。
垃圾填滿則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手段。據記者了解,填滿場里面的陳腐垃圾完全可以挖出來再利用,其中土壤可以做營養土使用,其他的用熱解的辦法轉變為油和碳,場地則做商業開發。
平衡企業的投入與產出,確保資金流的良性運轉是企業存活的基礎。而廢棄資源處理工程統籌式、協同式作業更是立足企業長遠發展。
報廢汽車歸商務部門管,生活垃圾等歸城建部門管,農業廢棄物歸農業或林業管……這樣分散式的作業模式,無論是設備的投入,還是專業化處理,都會加大成本。
為此,明果英建議,統籌規劃,分布式建設收運和預處理基地,集中進行廢棄物資源轉化,將達到運輸成本最低、投資最少、投入產出比最高、污染最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