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融合型村莊的規劃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莊發展的關鍵選擇之一,合理規劃城郊融合型村莊是推動鄉村振興加速發展的必然手段。文章采用實際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城郊融合型村莊的鄉村振興規劃路徑和措施進行詳細論述,從生態、產業和空間規劃三方面提出融城策略,為其他類型村莊開展鄉村振興規劃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規劃城郊融合型村莊的意義
城郊融合型村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被譽為“城市后花園”,位于城市近郊區的縣城城關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位置優勢,同時也兼具向城市發展轉型的基礎條件。城郊融合型村莊的建設規劃本質上是對空間區位的改變,促進村莊的人口、空間和產業結構發生轉變。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背景下,村莊規劃是鄉村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深化鄉村建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應當大力挖掘鄉村的可建設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城郊融合型村莊在新型城鎮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在不斷發生改變,經濟發展水平也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而逐漸提高,正在面臨向城市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城郊融合型村莊之所以可以成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其具備產業孵化、文化傳承和休閑娛樂這三大主要功能,而這三方面功能都是鄉村振興的必備條件。城鄉一體化建設賦予了城郊融合型村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支撐,對優化成本控制,實現鄉村產業多元化特色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村莊的風貌、布局和文化生態都是鄉村文化的直觀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鄉村文化已經逐漸滲透到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而城郊融合型村莊也已經成為傳承鄉村文化,發展區域性文化產業的空間載體。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城郊融合型村莊的歷史風貌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同時周邊環境和文化資源等要素都得到合理整治,村莊規劃也逐漸走入正軌。為突出城郊融合型村莊在風貌、類型和地理位置上的獨特優勢,相關部門也將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規劃其中,在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帶動周邊產業經濟的發展,推動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二、實踐探索案例分析
2.1 村莊概況
該案例村莊是典型的城郊融合型村莊,屬于易地扶貧的搬遷新建村,同時也是四類村莊治理的試點村莊之一,建村之初土地10.67hm(2160畝)。自2016 年起的兩年時間內,案例村莊完成了從動工到全部搬遷入住的全過程,自正式開村后共安置搬遷群眾843 戶,建設至今,土地版圖面積較建村之初發展至3.125倍。
2.2 村莊發展現狀
2.2.1 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
該案例村莊因耕地較少,所以大多數村民都以進城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自2021 年該村莊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資源大力開展項目建設,并以此為契機發展起文商旅游和共享生態農場項目。在新興項目建設的帶動下,該村的運輸行業、餐飲行業和零售行業都得到了明顯的經濟帶動。廣大的本地村民也都積極返鄉參與項目建設,在為村民創造了個體收益的同時也為該村創造了更高的集體經濟。該村莊也進入第三產業和經濟協同發展階段。
2.2.2 國土空間利用現狀
截至2022 年底,該案例村莊的國土總面積為1269.37hm2,以城鎮開發為邊界的用地面積構成詳見表1。

表1 案例村莊國土空間利用數據表
2.2.3 基礎設施發展現狀
1)道路交通
該案例村莊中的道路交通設施較為完善,對外交通包含一條國道繞城線,與村內一條主干道路交叉貫穿,全村境內交通便利。村內交通已初步建成網絡體系,大部分通村道路已基本鋪設水泥路面,道路平均寬度3m~4m,但是仍有少數道路為碎石或泥濘路面,導致交通不便。
2)公共服務
設施配套基本齊全,包含綜合大市場、汽車總站和配電設施等基本民生保障設施完善,但是公共綠化、照明設備、消防設備和活動場地仍有待改進。
3)基礎設施
①排水:村內生活供排水統一歸城區管網負責,部分村組受道路和管網等限制因素并未實現與城區管網的互聯,不僅沒有集中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居民的生活用水來源以打井為主。②燃氣:主城區燃氣管網與部分集中聯建房互聯互通,大部分自建房中仍將瓶裝液化氣作為日常生活保障。③通信:該案例村莊內共設有十臺變壓器。④環衛:村莊內的每個自然村都覆蓋了足夠的垃圾收集點,且村莊內部已經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運行效果良好。
2.3 村莊發展困境
2.3.1 項目建設對生態保護形成制約
隨著鄉村建設項目的落實,高樓、寬廣的馬路和飛馳的汽車在村莊中也并不少見,但是項目建設必然會對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以樹木砍伐和山體夷平為主,導致村莊境內的可用生態土地明顯減少。城鎮發展不應當以消耗農田,破壞山林湖泊為代價,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當盡可能地維持村莊的原有地理格局,在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開展項目建設,最大程度保護鄉村景觀不受破壞。
2.3.2 失地農民無法享受社會保障
一方面,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村莊內大量平坦的土地進行了占用,導致留給村莊產業和空間發展的土地少之又少,最初搬遷安置的用地需求與現階段的住房需求形成明顯沖突。另一方面,案例村莊中的耕地面積受城市擴張的影響在不斷減少,而失去耕地的農民,喪失了耕種這一經濟來源,面臨著失業和經濟來源中斷的問題,征地補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失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短期補償并非長期的經濟來源,并且失地村民也無法享有各類型的社會保障,這是現階段鄉村振興所面臨的一大實際問題。
2.3.3 形成“兩棲城鎮化”現象
據有關調查可知,多數失地村民在村中的生活僅僅依靠耕地補償,并無其他的經濟來源,無奈只能選擇進城務工或從事服務業工作,大多數村民在進城務工期間可能已經穩定了生活和工作,但是戶口仍舊在農村,這就導致“空心房”和“空心村”越來越多。不僅占用了城鎮建設用地,同時還阻礙了鄉村規劃建設的發展,導致“兩棲城鎮化”現象加速形成,并存在明顯的擴展趨勢。
2.4 城郊融合型村莊的具體規劃策略
2.4.1 生態融城
該案例村莊雖然在鄉村發展過程中并不涉及自然生態保護紅線,但是在村莊規劃過程中仍然應當明確各類型生態空間的管控邊界,包括:山體、河湖等環境內的公園的水面建設。合理優化村莊脈絡與岸線建設,對河湖、寒溪進行合理布局,將村莊周圍的山田水體均納入融城范圍內,將村莊與自然環境看作一個主體,共同建設,打造山美水美的和美鄉村。同時,加強對村莊自然生態的修復,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模式治理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對挖損、壓占和塌陷等人為問題進行修復。
2.4.2 產業融城
該案例村莊一直以來在產業發展上都堅持城鄉融合和城鄉一體化原則,嚴格落實產業規劃,明確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發展方向,不斷調整產業發展模式,適應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趨勢。對該村莊的產業規劃主要以商貿產業和服務型產業為主,農業為輔,實行“以三產帶一產”的發展模式,在產業聯動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上位產業鏈,以“菜籃子”計劃為基礎,結合村莊的農業實際發展情況,打造休閑農業場所,建設城區農業服務基地。在服務行業方面,以旅游行業為依托,積極發展周邊相關性行業,帶動經濟效益,如:餐飲行業、交通和住宿行業等,鼓勵村民將自家富余的房屋集中打造特色民宿,大力發展旅游行業,形成產業和經濟的協同帶動模式,從而優化以鄉村振興為背景的產業項目的發展。
2.4.3 空間融城
空間融城需要牢牢抓緊管控紅線,明確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管控要求范圍內,優化建設用地布局,控制用地規模,提高建設用地的合理利用率,積極開展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設施、消防設施和娛樂設施,建成城鄉共享服務體系。銜接村域內與城區的道路管線,實現統一調配,表2 為村域內主干道路的新建規劃明細。統籌村莊內部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的布局管理,切實推動城鄉服務的相互連通,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同時加大村內建設新區的詳細空間規劃編制的落實力度,在滿足村民基本的建設需求的基礎之上優化村內建設用地的合理布局,提高村莊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表2 新建主干道路的交通規劃明細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城郊融合是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城郊融合型村莊規劃應當立足于生態、產業和空間三點內容,優化發展策略,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在未來,鄉村建設的形式必將更多元化,可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驅動力,為其提供有力支持。(作者: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