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是谷子天然種植的優勢區域,有著悠久的谷子種植歷史。近年來,榆林市普遍開展谷子種植,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在南部山旱區,谷子對農民的耕作收入貢獻很多,是山區農戶實現經濟脫貧和致富的關鍵收入來源之一,分析了目前榆林市谷子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榆林谷子產業發展現狀
1.1 種植面積穩定,產量有所增加
受到玉米、馬鈴薯、山地蘋果,以及中藥材種植規模增長的影響,全榆林市的谷子種植面積與20世紀90年代的150萬畝相比,顯著減少,目前已穩定在80萬畝左右,占據了該市雜糧種植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米脂、佳縣、子洲、綏德等地的谷子種植面積相對較大,這些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特征十分適合谷子的生長,逐漸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據悉,在榆林市,主要種植的谷子品種包括晉谷21號、晉谷29號、長生07及汾選3號等,最受歡迎且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依然是晉谷21。2023年,榆林市的谷子種植面積達到了79.97萬畝,年總產量為12.51萬噸,相較于90年代的平均畝產量60 kg,畝產量已增加了一倍以上(見表1)。近年來的農業收益持續保持良好趨勢,種植面積也呈現上升的態勢。

表1 2023年榆林市谷子分布情況
1.2 推廣栽培技術,涌現高產典型
目前,榆林市積極推廣地膜覆蓋、旱作節水、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集成增產等栽培新技術,提高了谷子的產量和質量,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但是較示范田而言,全市谷子單產水平仍較低,平均畝產156.4 kg(2023年統計數字)。近年來,推廣諸如優良品種、精量播種、雙溝覆蓋膜、滲水地膜及水肥一體化等抗旱節水技術,使得示范田的單產顯著提升,并刷新了多項谷子的高產記錄。例如,在2009年,米脂縣的千畝谷子平均畝產達到了252.6kg,而2012年千畝和百畝谷子的平均畝產則分別提升至372kg和483kg。2014年,萬畝和千畝的谷子平均畝產分別為318.5 kg和410 kg,多次刷新全國的產量紀錄。這些豐產示范結果表明,通過一系列集成應用的干旱作物節水技術,谷子的產量潛力依然有著非常可觀的提升空間。
1.3 開展科學育種,提高科研水平
近年來,榆林市在谷子栽培技術引進、創新、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采用優質品種和簡化的栽培方法,成功研發了榆谷1號、秦谷1號、榆谷2號、秦谷5號、榆谷4號、榆谷6號等多個新型谷子品種,并且獲得了多項科研成果與實用新型專利。值得一提的是米脂縣與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啟動了米脂小米航天育種項目,2020年優選出的“米谷1號”“米谷2號”搭乘長征五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歷經多年選育,即將進行國家品種登記,同時已開展推進“米谷3號”“米谷4號”系列品種選育,為培育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新品種奠定了基礎。同時,還推廣了多種配套技術,如滲水地膜、水肥一體化與綠色防治病蟲害,確保了優質谷物的統籌繁育和供給,實現了精量播種以及機械化種植的有效結合。然而,總體而言,目前仍然存在“試驗項目引進較多、自主研發較少,申報的成果較多但實際轉化不足,普通成果較多而重大創新匱乏,局部突破頻繁而整體應用有限”等問題,導致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以及優質良種的覆蓋率仍顯不足。
1.4 打造“米脂小米”品牌,取得初步成效
米脂縣作為榆林谷子產業的重要產區,“米脂小米”品牌初見成效。米脂的谷子以其卓越的品質贏得了良好的市場聲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米脂小米”因其色澤如金、顆粒豐滿、清澤透亮、口感香甜、營養豐富而被贊譽為“汁如凝脂”,在明清時期被譽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2016年被認定為全國“一縣一味”的老物種,并成為國家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代表,同時獲得生態原產地保護的認可,亦入選2019年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在2023年,米脂小米的品牌地位提升為市級區域共享品牌,此外,也被農業農村部列入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逐步建立了一個整合區域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統籌模式。
1.5 企業與合作社發展良好,產業鏈初步形成
目前該市在谷子領域的產業化尚處于市場發展早期階段,但“龍頭企業、合作社及生產基地”這一模式得到了顯著的推廣,尤其是在米脂縣,已經初步建立了覆蓋品牌創建、優質種植、科技創新、基地運行、園區加工及在線銷售的產業鏈發展模式。涌現出了一批以小米和其他雜糧為主的加工企業和合作社,大、中、小型企業及特色作坊的數量約為150家,年總加工量超過25萬噸。米脂縣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該縣的小米雜糧加工企業和合作社數量已達90家,其加工能力已超過18萬噸,并創造了700多個就業崗位。在這些企業中,有36個被認定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額超過千萬的企業有15家以上,注冊商標數量超過100個,同時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數量也達到了100個以上,且網絡銷售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在小米和雜糧的加工領域,一些企業已嶄露頭角,例如米脂縣益康、橫山縣通遠、米脂縣米脂婆姨、綏德縣蘭花花、東方紅、佳縣五妹子,陜西青創聯盟等公司在規模和帶動效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企業的主要業務集中在原材料的初步加工,主要涉及將大米、面粉和豆類進行簡單分裝,其產品廣泛供應至北京、上海、廣東、西安、內蒙古等城市和地區,一些產品也出口到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
二、榆林谷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規模化程度低
榆林市谷子多以散戶種植為主,且多種植在丘陵溝壑地區山峁緩坡地帶,土地分散,難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和統一管理,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再加上種植者之間缺乏統一的想法,導致在土地使用權轉讓、種植安排等方面溝通障礙,從而制約了行業的規模化進展[5]。
2.2 生產水平較落后
榆林市谷子產區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地塊小,生產投入不足,栽培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機械化程度低,造成全市平均單產水平仍較低。尤其是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部分地區種植的谷子品種更新換代慢,導致許多品種面臨老化,混雜及退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同時栽培管理經驗缺乏新意和推廣,造成谷子的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此外,由于谷子種植的地形與地貌多樣化,市場上針對谷子種植與收獲的專用小型機械設備較為稀缺,無法有效滿足生產需求,因此,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傳統的耕作方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導致勞動強度增加,生產效率相對較低。
2.3 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榆林市谷子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產業化程度還不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幾點:1)絕大多數產品仍處于初步加工階段,缺乏針對小米產業的深加工發展,功能性產品的多樣性不足,從而導致附加價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足;2)銷售渠道缺乏多樣性,目前的主要經營模式仍然是被動出售原糧,缺乏主動開拓市場的意識與能力,導致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未能充分利用品牌和資源優勢;3)品牌發展力度不足,市內的小米品牌種類繁多,但缺乏統一的戰略與整合,品牌間各自為營,無法形成合力,難以有效發揮集群經濟的優勢;4)品牌的保護與宣傳力度不夠,市場推廣的力度有待加強,整體知名度和美譽度亟需提升。(作者:艾玉玉、艾佩佩、陳婷婷、張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