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略海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浙江是我國的海洋大省之一,區位條件優越,海島眾多,擁有建港條件良好的優質深水岸線和豐富的海洋生物、海洋礦物、海洋能資源。
一、陸海聯動發展
2003年8月18日,浙江省召開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 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海洋經濟是陸海一體化經濟”,“加強陸域和海域經濟的聯動發展,實現陸海之間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從空間上看,陸域經濟和海洋經濟是構成國民經濟的兩個重要系統。在較長的歷史時期,由于海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之間僅僅存在“弱關聯”,在空間協同、產業分工、要素互補等方面的聯系不夠緊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陸域經濟通過沿海港口深度參與全球分工、拓展國際市場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時,沿海地區的發展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需要陸域經濟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支持。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通過陸海聯動將潛在的互補性轉換為巨大的發展動力、形成陸海經濟的“強關聯”具備了現實可能性。陸海聯動發展要求浙江必須把陸海經濟協同發展、一體化推進作為基本方略,加快推動陸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對海洋產業的投資力度,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協同發展,通過港口建設和航運服務為陸域產業集群提供強大的物流支持和資源能源保障,通過沿海城市開放帶動浙江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

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
海洋資源開發難度大、風險高,涉及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較為復雜,需要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和海洋裝備作為基本支撐。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使海洋產業發展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在知識化信息化時代,海洋科技創新成為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推動海洋經濟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關鍵力量。科技興海戰略著眼海洋產業發展動力結構的優化和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培育,把構建更加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作為重點,一方面要加強海洋高等教育,支持涉海高校、涉海專業加快發展,培養高層次海洋類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主導作用,加大海洋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依托海洋類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海洋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創新,加快海洋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轉化,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大幅提升海洋科技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三、推動海洋資源綜合開發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浙江主要基于海洋資源稟賦發展海洋產業,對海島、漁場、岸線、灘涂等海洋資源的開發方式較為單一,存在產業鏈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產業結構趨同等突出問題。對此,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按照“宜漁則漁、宜港則港、宜游則游、宜圍則圍、宜工則工”的原則,走綜合開發之路。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的目的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多元化利用和多樣化開發實現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建立更加完備、更具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體系,從而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浙江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的路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沿海地區要差異化發展,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對產業發展方向進行精準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突出的海洋產業發展格局;二是通過對海島、海域、灘涂等海洋空間的綜合利用和分層立體開發,形成港口、臨港工業、海洋能資源、海洋旅游等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三是實現海洋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各類海洋產業、海洋漁業與休閑旅游、臨港工業與海洋能源、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之間的融合,培育新業態。
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開發海洋資源必然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必須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的問題,強調要“堅持海洋經濟發展規模、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堅持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浙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海洋經濟發展。在發展實踐中,突出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促進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和產業項目合理布局;完善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綜合管理,建立海洋生態保護區,進一步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管控和生態修復;做好產業項目的選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優先選擇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符合可持續發展導向的產業,堅決拒絕嚴重影響環保的項目和低水平重復的項目。(作者:顧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