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確保農村居民富裕富足的有效手段,該文對其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分別從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以平陰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為例,對其產業融合水平和帶動農戶增收效應進行現實測度。面對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過程中基層政策體系不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和帶動農戶參與不充分等障礙,需要健全基層政策支持保障體系、建立緊密完備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田園綜合體農戶參與度,切實帶動農戶增收,實現“產業興、農民富”的最終目標。
一、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分析
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增收的機理可以分別從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
1、政治經濟學分析
馬克思指出生產決定分配,田園綜合體試點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和土地流轉等措施將促進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進而影響農民收益和收入分配結構。
從生產力效應來看,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包括了外延型與內涵型兩類,外延型側重增加投入擴大規模,而內涵型則強調技術進步提升效率。田園綜合體試點運行促進了農村三產融合,機械化取代小農生產,工業化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融入農業,實現了農業的內涵型擴大再生產,通過技術進步優化了農業生產要素,提高了生產率,增加了農戶收入。田園綜合體試點通過產業融合提升第一、二部類的技術水平,減少與第三部類的收入差距,同時技術資本可能替代勞動力,導致第一、二部類的勞動工資下降和勞動力需求減少。勞動力需求的變化使得勞動力向第三部類轉移,提升了轉移勞動力的收入。
從生產關系效應來看,在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引致了勞動收入分配變動。一是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農戶土地流轉至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了剩余勞動時間的有效利用和農業技術改進,縮小了農戶收入差距并推動了農村產業的協同發展。二是通過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作社,構建緊密利潤鏈,重構鄉村社會資本,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內部協同治理和風險共擔,從而平衡農戶間收入差距,提高農業生產活力和生產收入。
2、產業經濟學分析
產業經濟學認為,融合是產業分工基礎上的結合。田園綜合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有助于促進農業更高層次的勞動分工,產業間的分工內部化為產業內的分工,實現產業技術滲透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融合以及產業橫向交叉融合,對周邊農戶增收產生輻射效應。
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為農村帶來新的技術支持,融合到各種形態的生產要素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結構,有助于農戶提質增收。一是高新技術直接改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的直接應用,通過智能監控、智能采摘、品種培育等手段,幫助農戶更科學地管理農田,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增加單位產出和經濟收益。二是技術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如引入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設備,使得農業生產更加規模化、標準化和高效化。三是技術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農戶依托“直播+電商”融合零售新模式,可以直接與消費者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還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覆蓋面,增加了農戶的銷售渠道和收入來源。
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能夠整合產前、產中、產后活動,縱向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有助于農戶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一是產業鏈延伸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將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供應與農業生產活動緊密結合。二是產業鏈延伸使得農戶不僅從事農產品的初級生產,還能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后續環節,并顯著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三是產業鏈延伸有助于形成農業產銷一條龍服務,有效銜接生產與市場,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風險。四是產業鏈延伸促使產業鏈上的各個行為主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能夠分享到農產品增值帶來的收益,從而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
田園綜合體植入文化、休閑、旅游等理念,通過創意加工實現產業的橫向交叉融合發展,有助于拓寬農戶收入渠道。產業交叉融合將農業與文化、休閑、旅游和健康等產業相結合,使農戶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出如農業觀光、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體驗和美妝康養等新產品和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催生農業眾籌、民宿經濟等新業態,為農戶提供更多增收途徑。
3、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因交易稀缺性而產生的交易成本,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田園綜合體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產業組織大規模替代市場促進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幫助農戶節約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產生的原因有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交易頻率、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和人的機會主義等。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能夠通過內部契約約束機會主義行為,利用合作社的資金和技術優勢拓寬農產品用途,減少對下游市場的依賴以免被“敲竹杠”,降低交易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小規模農戶的生產和銷售,增強議價能力,穩定銷售渠道,降低因市場不確定性導致的議價和監督成本,從而減少交易成本。田園綜合體建設引入龍頭企業,通過農民合作社與企業契約的締結,可以實現生產資料購買和農產品銷售等交易內部化,減少市場交易頻率,降低交易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市場與小農戶之間的橋梁,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幫助農戶更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降低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交易成本。產業融合過程中各利益主體通過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穩定的契約合作關系,增強彼此信任和依賴感,達成集體的理性行動,最終將現實可行的實踐方案固化為規則甚至是制度安排,減少因各自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產生的交易成本。

二、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帶動農戶增收的現實測度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位于北緯36°世界玫瑰種植的黃金地帶,被譽為“中國玫瑰之都”和“一帶一路”玫瑰的東方起點。玫瑰產業是平陰縣的特色主導產業,2019年平陰創建了“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打造玫瑰生態全產業鏈,帶動花農增收初見成效,故本文以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為例進行剖析。
1、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概況
濟南市2019年啟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平陰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以評審第一獲得立項。項目總體定位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核心,以綜合開發為手段,以觀光休閑為主題,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重點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由山東芳蕾玫瑰集團、海南優航集團、平陰縣土地整治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總投資達到8億元,分三期建設。項目位于平陰縣城西南8km的圣母山前,離濟南市區僅60km,區位優勢明顯。項目范圍覆蓋了平陰縣玫瑰鎮中東部,處于平陰縣“玉帶玫鄉”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范圍內,包含11個自然村,其中6個濟南市齊魯樣板示范村,總面積達到32445畝(1畝約等于667m2,下同),核心區面積為16050畝,輻射區面積為16395畝。一期核心區3809 畝,投資2.6億元,核心區確定“一核三芯,一環三區”的空間布局方案,統籌布局園區管理及平陰玫瑰的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和服務等功能板塊,包括玫瑰產業示范核、羅寨鄉村文創芯、玉帶河生態休憩芯、南北石硤鄉居生活芯、瑰谷農旅產業示范環、芳蕾精品玫瑰產業區、玉帶河玫瑰會客區和玫瑰標準化種植區。綜合體主要以玫瑰產業為支撐,由政府引導、企業牽頭、農戶參與的新型鄉村振興融合體,集農業示范園、花海觀光、主題樂園、網紅打卡、研學拓展、玫瑰博物館、民宿酒店、康養醫療和旅游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發展項目。
2、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水平
根據機理分析,對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水平通過產業技術滲透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融合以及產業橫向交叉融合3個維度進行衡量。
2.1 產業技術滲透融合
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通過高新技術對玫瑰培育、種植、生產和營銷方式等方面逐漸滲透,形成以技術為紐帶的產業鏈整合。首先,在種植技術方面,采用了智能溫室大棚、無土栽培設施、智能化配肥噴灌系統和智能采摘等智能化種植生產系統,提高了種植采收效率。其次,在生產技術方面自主研發了真空低溫循環干燥、光電微波低溫干燥、VLT冷萃等先進技術,提高了行業加工標準,提升了產品品質和加工效率。再次,在信息技術方面,依托玫瑰全產業平臺,實現營銷網絡立體搭建,完成了B2B、B2C、O2O和C2C多種營銷模式的組建,開啟了“直播+電商”融合零售新模式,推進玫瑰產業數字化建設,構建全生命周期質量提升體系,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品牌溢價。最后,建設玫瑰產業標準化體系,制定平陰玫瑰品種培育、玫瑰栽培技術、玫瑰制品加工、玫瑰加工設備和玫瑰制品檢驗等相關標準,進而推進玫瑰產業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
2.2 產業鏈縱向延伸融合
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作為國家平陰玫瑰全產業鏈發展標準化示范點,著力打造玫瑰生態全產業鏈。在產業鏈上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場管理模式,為合作社提供玫瑰增產專用肥和技術服務,形成了3 000 多畝重瓣紅玫瑰種植基地。在產業鏈中游,不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向高端延伸、提升玫瑰產業鏈和價值鏈,形成了玫瑰花茶養生、玫瑰醬糕休食、玫瑰飲品酒飲、玫瑰果蔬酵素原液和玫瑰精油日化五大產品系列體系,逐步提高玫瑰產品的附加值。在產業鏈下游,牽頭成立了實現玫瑰跨界科技研發的平陰縣芳香玫瑰花研究院,與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建立了深度研發合作,同時細挖玫瑰療愈功能,打造綜合性康養社區、康養旅游勝地和國內藥食同源玫瑰產業高地。
2.3 產業橫向交叉融合
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依托千畝玫瑰花海不斷發展文旅產業,實現了產業橫向交叉融合,在田園風光區打造了農業示范園“玫瑰花海”特色景觀,設置了花卉博覽園、玫瑰博物館、產品展廳,滿足游客花海觀光,體驗產品的需求;在主題樂園設置了飛行樂園、動漫水上樂園、七彩滑道、森林棧道、點將臺、高空觀景臺和玻璃滑道等景點,吸引游客欣賞體驗。在互聯網平臺的賦能下,不少景點成為游客絡繹不絕的網紅打卡地,婚慶綜合服務中心、溫泉度假中心、玉帶河垂釣中心和二期康養項目等也在建設之中。在節慶活動方面,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承辦了2024玫瑰產品博覽會,舉辦了央音青年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音樂會;承辦了多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趣味健身運動會,獲評第三批全國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基地;開發了以玫瑰、飛行科技為主題的特色研學課程體系,承接省市縣學校機構組織的研學活動,玫瑰產業功能進一步擴展。
3、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產業融合帶動農戶增收效應
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提高了玫瑰產業技術水平,優化了玫瑰產業結構,拓寬了玫瑰產業功能,在產業融合作用下不斷推動全產業鏈的價值增值,每年綜合收益約1.5 億元,同時也為周邊地區的農戶帶來了增收效應,實現了“合作社股金+土地租金+勞動傭金”三金致富。首先,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成立了28家合作社,覆蓋了周圍28個村大約4萬畝的玫瑰種植基地,實施自然災害、人身意外、保底收購三重保險惠農政策,受惠農戶達6000家,農民畝產收入提高了40%以上,增加了農戶經營性收入。其次,玫瑰花鄉田園綜合體流轉了3800余畝土地,農戶以承包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再統一打包租賃,進行玫瑰標準化種植和玫瑰苗木培育,實現了土地增值、農戶分紅。再次,合作社盤活村民閑置房屋部分租賃給田園綜合體,用來打造玫瑰文化主題村落項目,發展玫瑰文化旅游、玫瑰康養產業,部分租賃給電商,用于網紅直播帶貨場所以及電商倉儲場所,增加了農戶資產性收入。最后,玫瑰田園綜合體內正常入職的員工112人,80%以上都是周邊村民。加之日常的散工,日常總體用工人數達到200余人,采花旺季時,能達到300余人,可使農戶每年增加3000~5000元的工資性收入。(作者:靳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