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立新湖片區自身發展困境和外部的多重挑戰,規劃識別湖區臨空港、臨會展、臨前海三大外部動力帶來的高端商務、技術研發、創新創意、專業化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外溢;挖掘湖區生態環境、企業發展、人才集聚等內生動力。從區域發展和產業創新需求出發,借鑒國內外優秀案例,圍繞“湖區生態價值最大化”原則,通過對環湖生態、功能、交通、開發等一體化統籌,多維度打造創新型產業總部湖區。
策略一:戰略協同,差異化打造灣區西岸總部集群
聚焦立新湖的生態價值,通過既有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引入,打造“環立新湖先進制造研發總部區”,聚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城市創新集聚功能、服務中心功能和生態廊道功能,與九圍、機場東、新橋東差異協同。在企業引入上,重點面向本土性的高成長型企業,助力灣區東西兩岸深度融合,重塑深圳總部經濟新格局(圖1)。

圖1 區域功能差異協同圖(圖片來源:機場東樞紐臨空經濟總部區規劃統籌研究項目)
策略二:圈層優化,遞進式打造環湖產業場所
湖區范圍內,以臨湖距離定義空間資源價值,在資源最優區域配置環湖總部集群,其中:緊鄰湖區的500米圈層范圍內,規劃建設總部客廳,布局高品質產業服務設施,打造產業院落與科研平臺,作為頂級科創事件的承載地;環湖1000米圈層,構建“一湖兩岸”的中央創新區,布局東、西兩岸呼應的總部集群,作為高成長總部企業的根植場所;環湖1500米圈層,進行企業人群定制化配套供給,營建科技人群與新老市民的優質共享家園(圖2)。

圖2 圈層功能布局圖
湖區范圍外,建立與臨空經濟區一體化的交通聯系,構建快速引流的“三橫三縱一環”主次干道交通骨架,通過福洲大道以及軌道26、30號線等形成“立新湖-九圍-機場東-新橋東總部群落”的高效聯絡通道,強化寶安中部的產業和功能支撐。
策略三:四大抓手,促進土地經濟向空間價值全面轉型
通過環湖生態、功能、交通、土地等一體化統籌,構建理水潤城、綠色開放、服務共享的總部集群,引導最有活力的資源要素向最美的自然人文空間集聚。
突出獨特生態引力。踐行地緣設計理念,立足湖區生態及鳳凰古村人文優勢,構建區域山城-海走廊,連接鳳凰山、塘尾涌、福永河、坳頸涌、伶仃洋等,助力構建深圳山海十八廊之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廊道;以環湖+楔形滲入手法,將公共活動植入綠色生態支干,串連湖區和外部河涌、山體,構建彈性濕地網絡,實現城市和自然的相融互動,成為吸引全球人才集聚的深圳綠色名片(圖3)。

圖3 以立新湖為連接核心的區域山-城-海走廊構想圖
培育頂尖科創能力。落實區域聯動,構建“一核兩軸六區多節點”產業空間格局,布局總部聚落、科創里巷;沿湖打造智腦中樞,核心布局大企業總部、服務平臺及產業聯創學院、核心技術創新實驗室等,中部智創高街布局智能孵化、科創服務、創新交流等產業鏈前端內容,帶動湖區和周邊板塊的整體提升。
營造城市持續活力。依托生態優勢,立新廊橋延伸湖岸,形成8千米藍綠生境文化湖鏈,生態激發策源活力的共享磁湖。規劃核心圈層政府主導,植入文化和產業服務設施,形成產業和配套要素高度密集的“藍色客廳”:賦予環湖生態、娛樂、文化屬性,打造8千米多彩情景漫游鏈和立新“八景”,形成向湖區聚集的文化聚源引力和企業打造服務平臺。建立高密度軌道的快速換乘網;構建與多方快速連接的車行聯系,客貨高效分流;多維慢行縫合區域立體出行網絡。針對職住分離現狀,增加就業和租賃住房配套供給體系,以15分鐘工作生活創新單元,實現“人才為本”的深度產城融合(圖4)。

圖4 立新湖臨湖一線“藍色客廳”功能構想圖
凝聚區域統籌實施推力。土地的有效供應是規劃藍圖的實施基礎,規劃堅持以環湖核心土地供應為目標,打破現有市場主導開發下的碎片化開發模式,放大視角,以政府主導,采用“大統籌、大更新、大整備、大項目”思路,統籌5平方千米以外的社區土地,開展區域化的6.46平方千米大統籌,通過內外土地置換,實現湖區核心生態功能和產業價值的釋放,實現第一圈層土地全部政府主導,功能高度公共化(圖5)。

圖5 立新湖片區規劃總體鳥瞰圖
經驗啟示
本次項目是在區域變革和城市產業轉型中,以生態價值引領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對區域產業結構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對同類項目可提供以下可借鑒的經驗。
從“背湖向路”到“生態互動”,城市納入藍綠語境
規劃構建的全域生境山海科創走廊,連接區域主要生態要素,實現超大體量生態本底和寶安中部生態要素的全串聯,進一步擴大生態與城市對話;湖區小體量的生態嵌入,實現城市和自然的相融互動,凝聚產業吸引力。
從園區到湖區定制化開發,構建創新友好的服務設施“立新標準”
需求導向的產業街坊:通過翔實的企業調研和座談,梳理成熟類、成長類、初創類企業及各類型產業對于生產空間的需求,結合國內外先進案例研究,確定100~200米劃分地塊,形成1~3公頃的總部用地單元,通過靈活的拆分與組合實現精準的空間供給,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
以人為本的服務生態:規劃提出核心圈層政府主導,公共優先,臨湖植入大量文化設施和產業服務設施,布局區域產業需求的聯創學院、核心技術創新實驗室等功能;針對職住分離的現狀,增加了就地就業和租賃住房配套供給體系,規劃15 分鐘工作生活圈,實現深度產城融合。
從項目化到區域化的統籌開發,探索存量空間融合開發方法
面對錯綜復雜的湖區土地二次開發工作,深度研究政策適用工具箱,制定了針對立新湖的大統籌方案,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工具,劃定9個社區+市場的整體實施大利益統籌單元,預計可實現環湖一線產業用地收儲超1.3平方千米。
結語
2022 年8月,立新湖納入了深圳市20大科技創新園區,打造先進智造研發總部經濟集聚區,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城市土地、空間構成關系,落地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研發技術平臺及高新技術企業總部等內容;項目土地開發思路也納入了深圳市城市更新與土地整備“十四五”規劃,環湖區域劃定為更新整備融合試點,片區發展定位和土地開發路徑均在市級政策層面得到落實。在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密度開發的進程中,生態空間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旨在通過規劃實踐為同類地區靈活運用藍綠資源,擴大生態價值對城市發展的正面影響力,提供借鑒參考。(作者:夏麗英、劉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