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春市為研究范圍,分析長春市應急醫療設施現狀問題,基于“平急兩用”的視角,從運營響應機制、彈性調度機制和信息平臺等方面探討相應的應急醫療保障措施,以期為國內其他城市提供借鑒。
一、長春市應急醫療設施現狀問題
1.1 現有設施總量的不確定性
根據現有數據統計,長春市應急醫療設施儲備庫中可擴展床位(在重大傳染病疫情下,可啟用的臨時傳染病區內的傳染病床位)為17282張,配置指標為18張/萬人,而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規范》規定的指標為20~30張/萬人。可見,長春市應急醫療儲備床位存在短缺。
另有數據顯示,長春市集中醫學觀察隔離設施房間數為44686間,其中宿舍2501間、回遷房5729間、商品房1446間、學校2226間、療養院502間。這些設施面臨疫情暴發后的功能恢復與使用權移交問題,在疫情暴發后其能否及時改造并再次投入使用均存在不確定性,應急醫療設施總量無法保障。長春市實際有效隔離設施房間數為32282間,配置指標為35間/萬人,現有指標低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規定的60間/萬人。綜上所述,長春市的現有醫療設施總數不能達到相關標準的要求,面對突發性情況存在多種不確定性。
1.2 現有設施結構的不合理性
與“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設計相關的文件提出,改造的既有建筑宜與周邊醫院有便捷的交通聯系,優先選用體育場館、展覽館等大空間建筑來改造成“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在長春市13座方艙醫院中,體育場館與會展中心改造后僅能提供27%的床位數,學校、宿舍等其他設施改造后能提供的床位數達38%。
在長春市應急醫療設施儲備庫中,集中隔離設施普遍存在類型單一、配置失衡的問題。其中,朝陽區、九臺區的集中隔離房間全部由酒店改造提供;凈月區、農安縣的集中隔離房間除酒店改造外,全部由商品房改造提供;二道區、汽開區的回遷房提供的隔離房間數占比在30%以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明確提出要按照醫務人員與隔離對象不低于2∶50的比例配備醫務人員。為了保障疫情防控效率,原則上每個集中隔離設施的房間不應低于100間。長春市市級集中醫學觀察隔離設施平均房間數為510間,區級集中醫學觀察隔離設施平均房間數為99間,其中酒店改造類集中醫學觀察隔離設施的房間數在100間以下的占比達64.3%。
1.3 現有設施布局的不均衡性
根據2022年的數據統計,長春市現有市級應急醫療定點醫院與方艙醫院16座,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通過路徑網絡模型分析可知,長春市現狀42.6%的城鎮居住人口與最近應急救治設施的距離超過5km,其中寬城區、凈月區的設施缺口較大,吉林省肝膽病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二部等醫院服務人口較多,床位較為緊張。同時,各城區(開發區)應急醫療設施布局與人口分布、防控需求不匹配,確診病例長距離轉運存在疫情擴散風險,不利于提高全市疫情防治效率。
二、構建健全的應急醫療保障措施
2.1 建立應急醫療設施運營響應機制
根據大型公共事件不同情景應對要求,結合長春市實際情況,做好疾病預防控制設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設施、應急醫療救治設施等儲備。堅持平戰結合的原則,制定梯次調度方案和專項應急預案,確保高效應對不同規模的疫情,全面提升應急反應和精準防控能力。見圖1。

圖1 應急醫療設施運營響應機制圖
(1)面對疫情局部性散發。當部分城區(開發區)出現少量確診輕癥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時,密接、次密接人員結合疾控中心流調結果,采取居家隔離或轉運至健康驛站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健康驛站建成前可將大型酒店、區級大型隔離設施作為隔離場所),將確診患者或無癥狀感染者轉運至省、市兩級傳染病醫院,市衛健委根據疫情擴散風險評估做好市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設施冷啟動與定點醫院的傳染病區轉換準備工作。
(2)面對疫情聚集性暴發。當全市爆發多點聚集性疫情時,優先啟用轄區內區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設施,疫情轄區內定點醫院收治確診輕癥患者及無癥狀感染者,確診重癥患者統一轉運至省、市兩級傳染病醫院,同時開展紅碼醫院、黃碼醫院的傳染病區轉換工作。市衛健委根據疫情擴散風險評估,做好區級一般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設施與方艙醫院冷啟動準備工作。
(3)面對疫情大規模暴發。當出現疫情全市大面積擴散態勢后,啟用市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設施,啟用各城區(開發區)方艙醫院收治確診輕癥患者及無癥狀感染者,確診重癥患者統一轉運至省、市兩級傳染病醫院。
2.2 構建全覆蓋的應急救治設施彈性調度機制
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設施尤其是方艙醫院處于前哨位置,承擔著提供醫療救治與安全保障的重大任務。為滿足短時間內大量患者的集中救治需求,提高方艙醫院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醫療救治水平,應積極探索全市方艙醫院彈性調度機制,搭建高效的區域應急協同網絡。
結合長春市規劃人口分布與設施建設情況,按照“就近平衡、彈性調度”原則,將長春市劃定為6個防疫救治分區、16個防疫單元(表1)。防疫救治分區內的方艙醫院共同承擔分區內全部常住人口的救治需求,近期無法完成方艙醫院建設及改造的防疫單元由同一防疫救治分區內其他方艙醫院承擔,從而強化長春市的“動態防控”能力。

表1 長春市防疫救治分區劃定統計
2.3 構建全智慧的“平急兩用”應急醫療設施信息平臺
構建應急醫療設施信息平臺,由政府指定部門負責對轄區或省、市范圍內的應急物資儲備情況進行統一記錄,制定設施儲備標準,確保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足量合用的應急醫療設施。實施應急醫療設施動態管理,利用數據化平臺做好應急醫療設施的更新與調配,保證各城區(開發區)的應急醫療設施均處于隨時可用、可調配狀態,以滿足不同公共衛生事件的需求。
三、結束語
“平急兩用”公共設施已成為未來我國公共設施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醫療設施作為公共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建設關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平急兩用”的應急醫療設施規劃也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后盾。本文以長春市為研究范圍,從疾病預防控制設施、醫學隔離觀察設施、醫療救治設施3個方面出發,充分考慮3種應急設施“平急兩用”的方式,并在保障實施方面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本文對長春市應急醫療設施“平急兩用”的思考,可以為國內其他城市提供借鑒。(作者:吳瓊,肖旭,董哲浩,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