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共衛生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不斷頻發,不穩定、不確定和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社會對公共基礎設施的要求逐漸提高,而傳統的公共基礎設施往往只考慮日常使用,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是在市場化條件下打造平時具備旅游、康養、休閑、倉儲物流等服務功能的設施,應急情況下可轉為應急隔離、臨時安置、物資保障、醫療救治等功能的基礎設施系統,實現“平時”常態、“急時”響應,有效抵御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等。其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作為“平急兩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包括城郊大型倉儲基地、接駁點或分撥場地、冷庫設施等,在日常和緊急情況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在面對不同情況時的適應性和韌性,為城市應急物資儲備的物流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加快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北京、長沙、杭州等超大、特大城市從實施方案編制、項目建設等方面,推進旅游居住設施、醫療應急服務點、城郊大倉基地三大類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完善政策標準體系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步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地市抓緊制定并出臺實施方案及建設標準,推動“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落地見效。
北京市平谷區制定了《北京市平谷區試點建設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北京市平谷區建設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平谷區“平急兩用”旅游居住設施設計及實施指導意見》,加快推進國家“平急兩用”發展先行區建設。
湖南省長沙市出臺《長沙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長沙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設計指南(試行)》,用于指導長沙“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
浙江省杭州市印發實施《杭州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杭州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并制定旅游居住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城郊大倉和交通專項四個領域實施方案,陸續出臺《杭州市級“平急兩用”城郊大倉建設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杭州市級“平急兩用”旅游居住設施建設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杭州市旅游居住建筑“平急兩用”設計指南(試行)》《杭州市醫療應急服務點“平急兩用”設計指南(試行)》《杭州市城郊大倉基地“平急兩用”設計指南(試行)》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設計指南,為全市“平急兩用”項目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撐。
(二)探索多元化應用場景
各地積極探索各類應用場景,既促進各類設施既有功能的發揮,又兼顧應急保障的安全功能,實現設施的多功能融合與優化利用。
北京市平谷區作為國家“平急兩用”先行發展區,重點圍繞“吃、住、行、醫、集中承載”五大應用場景,積極推進具有時代特色、首都特征、平谷特點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探索實踐,重點打造“平急兩用”農副產品保供基地、“平急兩用”旅游居住設施、“平急兩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務區、“平急兩用”醫療體系、“平急兩用”鄉村振興金海湖核心區。其中,依托京平綜合物流樞紐鐵路及農業資源,通過強化應急保供功能,并充分發揮其“近城而不進城”“外聯內通”的區位優勢,創建了城市周邊的大型倉儲中心。
(三)健全平急轉換機制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平時”遵循市場規律,進行常態化日常運營,“急時”具備應急響應和平急轉換功能,實現設施擴容提能,遂行應急保障任務。
北京市平谷區創新智慧化、網格化快速響應工作體系。
機制,把組織建設、基層治理、民生服務、資源調配、應急處置編織進“網格”,完善平急轉換湖南省長沙市“平急兩用”國際公寓項目通過建立完備的平急轉換制度、明確詳細的轉換流程和啟用秩序,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要求進行功能分區,實現應急保障服務功能。
(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各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平急兩用”設施的建設改造和運營維護。各地在堅持政府引導、社會主導,發揮政府在統籌協調、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營商環境提升等方面重要引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頭部企業投資建設、開拓市場、打造品牌的支撐作用,以市場效益確保“平急兩用”設施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平急兩用”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思路
結合“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來看,全國已有多個超大、特大城市著手推進“平急兩用”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但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城市鮮明特色、符合城市發展實際的建設模式仍是一個難點。其中,科學選址布局倉儲物流基礎設施是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平急兩用”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如何科學合理選址布局的問題,應統籌考慮以下幾個重點方向。
一是靠近城市核心消費區,具備輻射城市消費能力。優先考慮距離城市中心區配送時效1小時半徑范圍,并需避開交通繁忙和擁堵路段。
二是區位交通優勢顯著,運輸網絡通達。應優先選擇靠近鐵路、機場、港口等干線交通運輸場站,周邊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基地內駛出貨運車輛可以快速銜接城市高、快速路網,實現干線物流和城市末端配送網絡有效銜接,保證大規模生活物資及應急物資能及時銜接轉運。
三是物流設施完善,具備大范圍集貨能力。應位于或毗鄰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大型物流園區及分撥配送中心等物流設施,或位于或毗鄰大型批發市場、企業商品大倉等商貿設施,以及生活物資工廠等產能設施的,可優先考慮。
四是注重統籌新建增量與盤活存量,積極盤活城市低效和閑置資源。堅持以存量設施提升改造為主、新建增量為輔,有效整合利用城市存量倉儲物流資源,優化設施空間布局和運作體系結構,積極盤活城市低效和閑置設施資源。(作者:張海穎 劉暢 孫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