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市鄉村產業經營優秀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探討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經營的主要模式和適配條件。鄉村產業經營主要存在項目招引型、業主帶動型、黨建引領型和資源改造型四種典型模式。
N市屬于典型的農業大市,全市9個縣(市、區)中有7個貧困縣(市、區)。黨的十九大以來,N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N市2016年脫貧2個縣、2017年脫貧3個縣,2018 年脫貧2個縣,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對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基本要求,選擇適宜的產業經營路徑至關重要。研究基于對比N市鄉村振興取得較大成果的村落的產業經營路徑,實地走訪村落了解發展情況,采用訪談法與當地黨政人員和村民進行溝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最終的分析結論。在選取典型案例的過程中主要結合以下標準選擇:①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村落近年來在全省乃至全國層面獲得與鄉村振興相關的榮譽和獎勵。②案例信息的完備性。案例村落多次被主流媒體報道,以便于公開搜集案例信息和核實村落的代表性。③案例的差異性。不同案例間在鄉村產業經營思路上應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若產業經營思路大量重復,則轉向新的樣本,直至不再出現新的數據類型。基于N市農業農村局和鄉村振興局給出的示范村信息,按照上述準則逐步篩選,最終選出4個典型村落作為深度調研和分析的案例樣本。

一、S村的項目招引型產業經營模式
N市S村距縣城7公里,轄11個社,有320戶1138人,是2019年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S村結合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打造生態三循環——風循環、水循環、空氣循環。環抱地形帶動空氣交換,實現風與空氣雙循環??紤]到當地氣候有利于水蒸氣形成,S村將湖泊樹林進行特殊處理并修建蓄水池,形成雨循環,利用山水進行灌溉。2014年政府組織修建新村道路和產業路12.5公里,整治河道3.6公里,新農村建設實現“路網、田網、渠網、電網”四網配套要求,全村完成基礎設施改造,配套教育、健身、活動室等公共生活設施。S村處于縣城與高速樞紐位置,毗鄰國道G212,距離客運站7公里路程,區位條件優越。該村以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新村建設、農業農村改革等發展思路為主。2010年起,N市政府通過招引項目入駐,推動政府、企業和村社共同開展村莊建設,實施有機循環農業為引領、農旅融合為抓手、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農民致富為目標的綠色生態農業,推進農業循環、旅游觀光、院落改造、資源激活“四重奏”。
S村土地肥沃、無極端氣候,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優良自然條件。為更好地推動村內發展,S村對外引入了特色有機農產品,推動業主專業化、規?;洜I。2009年S村4 000余畝土地實行土地流轉,由村干部帶頭成立合作社,農民通過集體經濟入股企業和土地收租等方式賺取收益。2010年N市政府以S村為基點實施招商引資,致力打造“中國有機生態循環第一村”,引進“臺灣有機生態農業”項目,培育萬株櫻花林、千畝玫瑰園、百畝特色水產、多種臺灣特色果蔬,多種產品通過國家有機認證,實現年銷售額2 795萬。2014年引進知名農牧企業茂源產業,依托其在生態農業方面的種植培養經驗,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依托農牧公司滴灌、無人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生產管理,打造純天然綠色有機產品。同時,通過聘用當地村民積極推廣產品,將本地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
S村圍繞特色有機農業名片,打造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帶。S村以臺灣萬株櫻花林、千畝玫瑰園特色為基礎,打造“日月釣魚潭”“八卦花?!薄疤厣窬印钡忍厣包c。2014年4月引入香港長盛集團打造鄉間別院式度假酒店——田園印象酒店,設有住宿套房、特色餐飲、茶坊、會議、酒吧等休閑娛樂設施設備,聘用當地村民為服務人員,在解決該村閑置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推動了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圍繞特色景點,結合旅游酒店、農家客棧、休閑茶坊等配套設施,該村年接待旅游人數達到10萬余人次,人均純收入增加超過2 000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40人,帶動105戶農民就業。
二、Y村的業主帶動型產業經營模式
Y村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在近郊村落中Y村最早通公交車,最先用上天然氣,最快接通自來水。該村距離縣城6.7公里,務農經商均較為方便。2018年,Y村所在鄉鎮制定“一區四帶”的農業發展規劃,而Y村正處于高效品牌農業示范帶中心。該村按照鄉村振興要求,組織多方協商洽談,成功引進優質農業企業,推動村企協同發展。
Y村屬川北淺丘地帶,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果蔬生長,更有利于發展有機農業。為響應N市建設“中國晚熟柑橘之鄉”的號召,Y村充分把握“中國有機農業第一縣”的大好時機,大膽創新發展。Y村以“有機農業+生態底色”產業融合的方式實施縱向發展,采取“龍頭帶動+專合服務+農戶”的合作模式,以龍頭企業為導向,打造有機晚熟柑橘示范村,帶動全村產業發展。其中,Y村引進天馬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作為柑橘園區經營的排頭兵,利用公司柑橘種植、技術研發和培訓推廣的經驗優勢,為Y村打造了占地984畝的有機柑橘示范基地,吸納培訓當地村民180人,并在2020年獲得了有機認證。具體實施過程中,以科技為生產力,采用高標準、高起點的發展規劃,堅持推動現代農業產業規?;?、園區標準化、專業品牌化、農旅結合多元化,努力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該村還積極利用政策優勢提升農業基礎設施。通過政府支持的農業園區補助,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思路,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安裝水肥一體化管網3500畝,修建產業路和機耕道48公里,新建容量600噸的冷鏈物流基地1400平方米,新建有機肥堆肥棚1500平方米,有機肥發酵棚1000平方米,實現產、加、儲、運、銷一體化,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及技術研發推廣等有機結合,采取基地直銷、高端配送、農超對接、訂單定向等進入市場。
通過業主公司與村民合作,Y村原有的1000多畝撂荒地被充分利用起來,村民可獲得土地流轉、入園務工、年底分紅三項收入,本村勞動力流失情況也大有好轉。通過“龍頭帶動+專合服務+農戶”的多方參與、合作有序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該村產業提檔升級。依托業主帶動的多方聯動管理,Y村已培養技術骨干30余人,帶動300余戶、1000余名農戶就近務工,人均增收超1000元。
三、T村的黨建引領型產業經營模式
N市T村屬典型的丘陵山地農業村,耕地面積823畝,全村轄7個社,距離縣城23公里。曾經的T村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三分之一的村社道路不通、二分之一的村民外出務工,全村無產業、增收無來源、發展無帶動,是遠近聞名的“三無村”,貧困發生率高達11.1%。近年來,該村以強化基層黨建為引領,巧妙地將黨支部、生產合作社、農戶結合起來,成功探索出屬于T村的脫貧致富之路。
早在2011年,T村黨支部就開展了村內的宜居建設工作。通過三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村民的交通以及用水用電問題。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村內大量勞動力仍選擇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流失導致村內幾百畝耕地撂荒。T村地處丘陵,交通不便,且自身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特色產業,在對外引資方面存在著巨大阻力。村黨支部仔細分析了內外因素,決定充分發揮黨支部建設引領作用,通過建設集體經濟統籌推進全村發展。為了更好集合與利用村內有限的資金與技術,村內黨支部率先籌集20萬元資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向村民宣傳入股。此外,村內黨支部還組織新建產業路、蓄水池和提灌站,將兩百多畝撂荒地整治成果園。T村干部通過一系列舉措向當地村民展現黨支部脫貧攻堅決心的同時,也為T村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針對合作社成立初期資金不足且外商引資困難的情況,村黨支部通過五種方式籌集資金:一是村民前三年可以把自己被合作社合并租賃的土地租金進行入股。二是農民前三年能將自己在合作社組織勞作取得的報酬進行入股。三是邀請外出務工鄉友進行投資入股。四是村委會用土地經營權的貸款入股發展產業。五是積極爭取政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補助支持。通過T村黨支部一系列舉措,T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流轉全村土地620畝,籌集股金470萬元,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前期土地不集中、資金缺口大的問題。同時全村200多戶村民也成了合作社的“股民”。
在經營業務選擇時,T村黨支部經過充分調研后,確定了實施農旅融合的基本思路。在大力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香桃、晚熟柑桔等產業的基礎上,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組織開發了賞花、采果、游園等民宿經濟,組織村民修建休閑度假山莊服務本地康養和文旅需求。在合作社日常管理活動中,T村黨支部因地制宜,利用本土人才解決本土問題。果樹管理由村黨支部派出干部學技術,再將自身學習的經驗傳授給基層群眾,遇到特殊技術瓶頸再請農業局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有效節約了學習成本。在休閑山莊修建與運營上,黨支部積極召集返鄉工友作為山莊員工。返鄉工友將其在外務工時學到的建筑知識、服務經驗、管理經驗帶回村里可以更好地幫助山莊建設與維護。在果蔬銷售時選擇直銷N市本地以降低運輸半徑和物流成本。在合作社分紅時,堅持村級財務公開透明,收入支出公示確保真實。在列明收入支出后,剩下的資金直接按股份每年定期分紅。在紅利分配上村黨支部確保分紅應分盡分,不再留置管理費、風險金等留存資金,確保讓村民獲得盡可能多的合作社紅利。T村充分結合了自身實際,積極發揮村黨支部黨建引領的作用,由黨支部整合村內有限資金技術,在沒有優厚的自然資源以及未對外引入龍頭企業的情況下,依靠村內黨支部黨建引領成功實現了由“三無村”到鄉村振興“領頭雁”的蛻變。2022年,T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60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26萬元,高于全縣水平的30%,人均增收超2 500元,實現22戶50位組織成員就業。
四、C村的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
地處N市南部中型水庫淹沒區的C村,距離當地縣城40公里,是典型的貧困村。當地的產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差且平原面積小不利于規?;N植,農產品的對外運輸銷售也面臨遠距離運輸的障礙。就自然資源而言,C村相比周邊村落擁有較好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C村位于當地著名湖泊八爾湖的西北角,生態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多樣,尤其以八仙文化、農耕文化最具特色。C村在考察本村基礎條件之上著重依托資源優勢實施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將“特色資源”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收益來源。C村以純陽洞為載體,挖掘“八仙文化”內涵。在純陽洞周邊打造濕地公園、四季花海,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打造仿古鄉村民宿。沿八爾湖畔建設4.5米寬的騎游道4.6公里,水上棧道1.2公里,形成良好的旅游資源。同時,通過整合當地村民撂荒地,進行旅游項目的深度建設與開發。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C村先后引進了兩個旅游資源改造項目。一是依托八爾湖修建的大型水上游樂園并在周邊為當地村民合理規劃鋪設攤點,充分利用優厚的自然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水上娛樂項目。如此一來,C村在維護生態紅線的基礎上不僅帶動了經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本地村民的就業問題。二是引入民宿修繕項目,幫助完善C村的民宿、民居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川北民宿,推進娛樂休閑與民俗體驗的有效互動。C村因地制宜依托優渥的自然資源,依靠正確的政治導向,將原本的落后、貧瘠的農業種植轉型發展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旅融合、文旅融合和商旅融合路徑,實現了全村脫貧致富。依托村落資源改造,C村建成鄉村旅游特色景點10余個,發展農家樂和民俗客棧3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帶動村民就近就業126人,人均增收超2 000元。(作者:杜華勇,何佳珈,楊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