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目標和實施載體
(一)三產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
鄉村作為一種傳統聚落形式,在城市化的巨大沖擊下,普遍出現了基礎設施落后、農業地位下降、年輕勞動力流失、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作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協調的龐大系統工程,關鍵在于產業方面的振興,而產業振興的核心就是要促進鄉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即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以產業串聯、業務聚集、技術交叉為途徑,以產業鏈延伸、供應鏈優化、價值鏈提升為表征,以三大產業耦合和創新為目標,構建鄉村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利增收,整體提升農村經濟實力。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
當前,在城市“虹吸效應”的巨大作用下,鄉村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出現嚴重外流,致使原本就比較落后的鄉村變得更加衰敗,“空心村”等聚落現象日益突出,城鄉二元格局嚴重影響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不僅僅是解決一個農業問題,更是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福祉問題[6]。當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農民群眾最大的福祉,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最大目標,更是“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鄉村產業振興正是基于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在創新的基礎上培育新動能、催生新業態[7],加快三大產業的融合速率,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打造區域產業集群,壯大農村經濟和提供眾多投資和就業機會,吸引外出資金和勞動力等核心資源要素回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三)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載體
傳統的鄉村產業存在產業鏈時空分割、利益主體過多、經營成本偏高等問題,致使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難以形成,最終導致鄉村經濟的衰敗?,F代農業產業園具有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等功能和創新經營模式、降低經營成本、完善管理體系等優勢,是鄉村產業振興重要的實施載體,對完善農民增利增收機制、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針對現代農業產業園要從頂層出發,加強園區系統設計、業態和經營模式創新、多元主體培育、利益機制構建,切實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系列功能和優勢,讓鄉村產業振興的紅利更多惠及當地農村農民。
二、國土空間規劃視域下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依據與作用機理
(一)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依據
1. 價值鏈理論
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1985 年首次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它是指以企業自身的利益角度來研究企業的一系列價值活動,以及企業與合作商的競爭優勢和與顧客連接的可能,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鏈。新的價值鏈,研究視角由企業轉向價值本身,將價值鏈看成若干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的一套工藝流程。傳統價值鏈,注重挖掘單個企業的最大價值;新價值鏈,注重提煉一個完整工藝流程所有環節的價值和創造新價值。價值鏈作為挖掘產業價值的創新方式,在縱橫向價值鏈管理和產業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由于鄉村振興是一個有機整體,故本文擬采取新價值鏈理論指導鄉村產業振興。
2. 農業多功能理論
在創新驅動作用下,農業的功能不斷得到完善,日益發展成兼具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屬性的復合功能,即農業的多功能特征,日益成為重點發展方向。農業的多功能特征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客觀發展的結果,傳統的農業產業存在基礎薄弱、產品和功能結構單一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挖掘和開發農業的多功能屬性和價值,是鞏固和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性戰略地位的重要舉措,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 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通常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個主導產業中,大量地理位置臨近且存在交互關聯性的企業、機構、組織等主體,因為競合和規劃需要,而在空間上不斷集聚,并形成強大區域競爭優勢的一種經濟地理現象。既可以表示一種由產業集聚帶來的產業鏈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可以表示產業集聚在新分工以后促進相關產業在某個區域協同發展的集中分布狀態。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有利于集聚企業共享公用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突出地區價格優勢;二是有利于實現同一領域或同一產業資源共享,拓展出更大的市場空間,釋放出更大的乘數效應;三是有利于強化集聚企業在知識產權、技術研發方面的指數級協同研究與創新,最終形成區域創新和競爭綜合體。
(二)鄉村產業振興的作用機理
三產融合加速了三大產業資源要素的空間集聚,促進了產業集群,在農業多功能的橫向拓展和產業鏈的縱向延伸作用下,催生出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了鄉村產業興旺,另一方面反過來進一步加強三產融合,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形成正反饋效應,這一過程即為產業振興。產業振興將直接壯大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利增收,從而進一步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推動鄉村“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四大目標實現。而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之間也存在著兩兩雙向正反饋循環效應,共同維系著鄉村聚落這一復合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轉型升級(如圖1)。

圖1 國土空間規劃視域下鄉村產業振興運行路徑與作用機理(作者繪制)
總結:
在國土空間規劃視域下,鄉村振興是其重要環節,而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核心與關鍵,離不開產業園區的載體支撐和鄉村三大產業的創新融合發展。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多功能屬性、促進農業集群發展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過程中,鄉村產業振興方面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精準探索適合地區發展的種養模式。鄉村產業發展深受地區自然環境影響,在產業選擇方面要結合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和現有產業現狀,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土質狀況,探索出適合園區標準化發展的種養模式。
(2)全面補齊產業鏈條和完善產業空間格局。基于重點產業,完善相關補充產業,進一步加強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加快形成集原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網絡、物流運輸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整體提升產業緊密度和價值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強化產業間的分工與協作能力,充分發揮各大產業的區域比較優勢和集群優勢。
(3)完善園區組織管理模式。園區集聚了多個主體,但其中最基礎和最弱勢的群體當屬農民群眾,因此,構建合理合規的組織管理模式對激發農民工作積極性和振興鄉村產業就顯得尤為重要,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促進農民增利增收,達到富民的效果,若在產業分配管理中忽視對農民的合理回報,將直接加速農業農村的進一步落后。
(4)加強園區品牌建設和共享機制。打造強勢品牌是獲取競爭優勢和聲譽溢價的重要途徑,園區的發展應依托三產融合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園區資源合理配置,實行區域“大品牌+小品牌”共享機制,強化園區品牌利益聯接,以品牌為誘導,提升園區產品和服務質量,打響園區品牌。(作者:尹濤濤 鄧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