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介紹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結合實際案例,從因地制宜的總體布局、模塊化的單體設計、特色化的造型處理、生態友好的景觀空間和綠色低碳的建構發展5方面闡述現代產業園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要點,并提出了不同的設計出發點。
一、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產業園區作為經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物質空間載體,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城市空間結構的構建,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籌優化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
園區1.0——工業園時代、以封閉堯標準化廠房為主。各自為政,無產品構思。園區與城市空間是割裂的關系,承擔著城市的生產功能,又依賴于城市而發展。
園區2.0——產業園時代。產城融合概念初起。逐漸從單一企業向產業發展,各種生產要素重新整合,有初步產業定位堯少量公共配套,與城市仍舊為主從關系。
園區3.0——要產業社區時代。產城深度融合,社區共享,生產堯工作堯生活一體化發展,園區與城市的邊界逐漸模糊,生產生活空間高度融合。
園區4.0——智慧/生態/文創園區時代。通過互聯網堯大數據加深產城融合,踐行以人為本堯傳承歷史文脈堯綠色低碳堯生態友好的理念,輔以現代化的園區運營管理機制,城市與園區共生,共發展。
新興的產業園區正逐漸從封閉堯單一向開放堯復合的形式發展曰從僅重視功能性和經濟性的設計方式,向追求靈活化堯集約化堯人性化堯復合化堯生態化與多樣化的設計方向發展。
二、現代產業園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要點
近年來,一些著名的建筑事務所對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創新,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以下將從總體規劃堯單體設計堯造型處理堯景觀空間堯綠色建構5個方面對當代一些知名的產業園區設計案例進行簡要分析。
2.1總體規劃
現代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聚集空間,所處位置大多位于城市邊緣,周邊道路體系大多比較完善,交通方便。在其規劃設計中,尊重城市現有發展脈絡,順應自然地形地貌,并充分考慮建筑在園區整體肌理格局中的協調布局,因地制宜地進行整體規劃。同時適當地考慮園區產業特征,體現產業文化特色。園區內部交通設計時,重點考慮人車分流。將地下車庫出入口設置在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機動車盡快駛入或駛離車庫,減少噪聲堯尾氣對園區環境的影響。
經典實例有德國GMP建筑事務所設計的重慶中德(龍盛)高端制造產業園(見圖1)。項目位于重慶市北部的兩江新區。影響項目總體布局和空間布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特殊地形。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項目地塊兩個主要方向的高差達23m。GMP摒棄了工業項目通常采用的人為平整的高差處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順應地勢,在建筑之間和中央景觀公園內創造了趣味十足的視野和聯系。中央景觀公園東西向橫貫整個產業園區,并利用南北向地勢高差可進入南北兩排生產車間的不同樓層,為使用者提供了高品質的工作和休閑空間環境。

圖1 重慶中德(龍盛)高端制造產業園鳥瞰圖
2.2 單體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和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現代產業園區野在規劃及建筑空間上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不確定性和多變性,因而新的產業空間應該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冶。故而野模塊化冶的思維被逐漸運用在產業園的規劃設計當中。模塊化設計,小至模數堯柱網等微觀級別,大至組團堯園區等宏觀級別,又或者是從平面功能的排布到立面效果的表達,都可以系統地實現項目從單體到整體的一致連貫性,同時又不失適應性和靈活性。
經典實例有德國GMP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中國電信信息園的總體規劃。模塊化的概念在園區規劃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沿著長達1.75km的野寬帶公園冶,整個園區以模塊式布置在兩邊,模塊所能容納的面積從1058m2到10020m2不等。建筑單體大都以邊長為60m的方形為基本模塊進行組合堯變異,衍生出不同的空間格局。
現代產業園區的功能區塊主要由生產區堯生活配套區和辦公研發區3部分組成。對于生活配套區和辦公研發區用房來說,基本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多數為尺寸不超過8.4m伊8.4m的基本柱網,既可為辦公堯研發等靈活空間提供可分可合堯自由組合的有效平面,又能很好地滿足值宿堯客房等標準化布局的需求。對于生產用房,則應根據不同的生產工藝活動合理確定結構形式堯生產單元的尺度等,以滿足生產需求。單體的交通組織應以功能分區為切入點,盡量做到人貨分流,潔污分區。
2.3 造型處理
產業園區的造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園區的品質。傳統產業園區形態單一,大多以標準化廠房為主,建筑呆板冰冷,同質化現象嚴重。而現代產業園區則擺脫了傳統產業園的單調呆板形象,野在立面造型上或簡約或豐富,與辦公建筑愈加相像。通過各種建筑手法,從傳統工業建筑的巨大尺度在外觀上轉變為人性化的尺度冶。開發者越來越注重產業園區形象的特色化表達,在建筑造型堯材質選擇以及尺度把控上著力刻畫。
特色化設計經典實例有香港Aedas建筑事務所設計的阿里巴巴達摩院南湖園區項目(見圖2)。項目地處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核心區域余杭區南湖科學中心,集智能辦公堯研究實驗堯訪客和展覽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于一體。由于項目位于江南水鄉,地塊兩面臨湖,設計從葉片中汲取靈感,仿照葉片脈絡構建建筑形體,營造景觀和軸帶系統,將園區打造為浮于南湖水面的一片菩提葉。

圖2 阿里巴巴達摩院南湖園區造型處理
簡約堯現代堯理性的立面設計風格則以GMP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一批現代產業園建筑為代表。強調體積感,側重空間表達,刻畫豎向線條。通過實墻體與玻璃幕墻之間模數化的組合,形成幾種不同的立面模塊,進而構成立面系統。統一中又有變化,營造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韻律感。立面材質的選擇上,多采用各種幕墻系統(玻璃/金屬/石材幕墻)堯穿孔板堯金屬百葉等材料,結合模數化的形式語言,形成虛實對比堯比例和諧的立面造型(見圖3)。

圖3 產業園建筑立面效果
2.4 景觀空間
產業園區多處于城市邊緣,擁有貼近自然的先天優勢。設計中應尊重現有景觀條件,保護原有植被堯山體堯水系等自然資源。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生態景觀資源,不做過多改造,打造成為園區的景觀節點堯景觀通廊。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共融。同時,結合建筑庭院的建構,將景觀引入建筑,為使用者提供一個臨近的綠色休憩空間,舒緩情緒,提高工作效率。
經典實例有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設計的阿里巴巴總部辦公樓基地項目。項目位于杭州郊外,毗鄰西溪濕地國家公園。設計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塊中原有大部分濕地及河流,并以其為中心展開規劃設計。野根據實際地形將厚度100mm的平臺進行臺階式疊置,從而可近距離感受濕地的水邊空間及休閑空間。冶辦公樓的立面玻璃后退樓板邊緣2m,形成了挑檐。低能耗落地玻璃與挑檐式遮陽相結合,降低了環境負荷并創造了開放的,將環境引入室內的空間,創造了一個與自然共存堯與環境相融的新型工作空間。
2.5 綠色建構
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產業園區發展升級的必由之路。打造綠色生態產業園區主要體現在3個層面院首先,進一步加強園區發展綠色低碳頂層設計,強化轉型意識,從整體性和區域性,長遠性和現實性,發展性和生態性入手,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于產業園區規劃堯建設堯管理堯運營各個環節曰其次,尊重生態與自然,注重原始自然空間的保留堯保護和利用,并以此為基礎營造高效堯節能的空間環境,達到資源合理配置曰最后,貫徹實施綠建標準,加強建筑技術的創新研究,如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堯雨水回收系統等,打造綠色建筑。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產業園區的設計正朝著科學規劃堯特色創新堯生態友好堯綠色低碳的模式不斷發展。筆者以建筑設計師的視角,從因地制宜的總體布局堯模塊化的單體設計堯特色化的造型處理堯生態友好的景觀空間和綠色低碳的建構發展5個方面對現代產業園區的幾個范例進行了分析和闡述,提出了不同維度的設計著眼點,以期對今后的產業園區相關設計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作者: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