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探討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分析現有協同模式,本章節將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協同發展的路徑與建議,以期為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的持續繁榮與全球競爭力提升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
在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缇畴娚痰目焖侔l展離不開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4]。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更應加快跨境電商物流、支付、信息技術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海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應發揮其在金融支付、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推動跨境電商支付系統的創新和完善,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同時,上海市還應加強與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在跨境物流方面的合作,共同優化物流網絡布局,提高跨境物流的通達性和便捷性。
例如,可以共同投資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跨境物流中心,利用上海的國際化優勢和江蘇、浙江的制造業基礎,以及安徽的物流成本優勢,形成互補效應。江蘇和浙江作為制造業大省,應重點加強跨境電商物流體系的建設。可以共同推動跨境電商物流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提高物流效率和跟蹤準確性。同時,兩省還應加強與上海、安徽在跨境物流方面的協作,實現物流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安徽在物流成本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應進一步加強與上海、江蘇、浙江在跨境物流方面的合作??梢怨餐苿涌缇澄锪魍ǖ赖慕ㄔO和優化,提高物流通達性和運輸效率。同時,安徽還應積極引進和培養跨境物流人才,提升本地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二、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是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地區應加強與國際貿易伙伴的合作,特別是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系。上海可以發揮其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的優勢,舉辦跨境電商國際合作論壇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電商企業、專家學者等共同探討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和合作模式。同時,上海市還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推動跨境電商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繁榮發展。江蘇和浙江可以利用其在制造業和電商方面的優勢,鼓勵本地跨境電商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倉儲、物流節點,拓寬國際市場。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如稅收優惠、海外投資保險等,降低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和成本。安徽在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梢约訌娕c“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物流合作,共同推動跨境物流通道的建設和優化。同時,安徽還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跨境電商人才,為本地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優化營商環境與服務體系
優化營商環境與服務體系是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5]。為吸引更多跨境電商企業入駐、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長三角地區應持續優化跨境電商營商環境。上??梢赃M一步簡化跨境電商企業的注冊流程,縮短審批時間,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同時,還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經營環境。江蘇和浙江可以共同推動跨境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梢蕴峁┓勺稍?、品牌推廣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出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兩省還應加強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本地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安徽在優化營商環境與服務體系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梢约訌娕c上海、江蘇、浙江在跨境電商公共服務方面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服務協同。同時,安徽還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跨境電商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為本地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促進中小企業融合發展
中小企業是跨境電商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促進中小企業的融合發展,長三角地區應通過建立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上??梢园l揮其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同時,還應加強與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在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服務協同。江蘇和浙江可以利用其在制造業和電商方面的優勢,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建立供應鏈合作關系。通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安徽在促進中小企業融合發展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梢约訌娕c上海、江蘇、浙江在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的合作,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同時,安徽還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跨境電商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為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結語
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的協同發展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全球貿易變局、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協同、產業升級與創新驅動等多維度探索,以及基礎設施、國際合作、營商環境、中小企業發展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具體路徑實施,長三角跨境電商產業將能夠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為中國乃至全球跨境電商的繁榮貢獻力量。(作者:龐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