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深入研究、對比贛榆區與杭州市之間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差距的基礎上,總結贛榆區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推動贛榆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贛榆區數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贛榆區近年來著力培育壯大數字產業,加快推動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全面深化數字化治理,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全國數字經濟領跑者杭州市的差距還是相當大,贛榆區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不足杭州市的千分之二,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占杭州市的千分之三點三。綜合來看,贛榆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 數字經濟規模依然弱小,重大項目有效支撐不足。經初步核算,贛榆區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10%,低于全市平均3.9%。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89%,占GDP比重同比增長89.43%。數字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體量較小,產業結構不完善,還需進一步優化,發展新動能仍然不足。
2. 數字技術和人才支撐不足。贛榆區地處蘇北,數字經濟的發展與蘇南地區相比存在著鴻溝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具備明顯的地理和產業優勢,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等領域處于“起步”階段。又因為回報周期較長,很少有企業和機構從事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研究,導致研發投入不足,產學研合作創新較少。不僅缺少數字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還缺少了解并熟悉數字經濟發展的培訓講師,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實體經濟發展向數字化轉型較緩慢。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其面臨的嚴峻問題,而要把大量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投入數字化應用過程中,并且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回報,大大打擊了中小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數字化轉型主體不足,資源投資不足,導致整體信息技術應用不足,無法與蘇南、蘇中其他縣域相比,甚至在智能化設備、電子商務應用等領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從整體上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緩慢影響了行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不利于企業間交換數據、協同發展。
4.數字應用不深、不廣依然突出。有的部門在籌備建設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存在機器、數據堆積現象,由于沒有精確地從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出發,購買了一系列機器設備,很多設備都成了擺設,利用率較低,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在數據應用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存儲了大量數據,但是不能及時分析并應用,有的部門需要這些信息卻無從獲得,部門與部門之間資源整合不夠。信息化項目應用不理想的現象同樣存在,盡管有的部門建立了相關信息化項目,但是并不能真正運用起來,例如,有一些可以在網上申報、跟進、辦理的事項仍然存在需要線下審批的現象,“互聯網+政務”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
推動贛榆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圍繞新時代數字贛榆建設,以“數字經濟強區”建設為引領,強化數據賦能,夯實數字設施,著力培育壯大數字產業,加快推動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全面深化數字化治理,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構建數字化融合發展生態,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節點城市、數字技術創新城市、長三角數字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加快實現在新時代的“后發先至”。
1.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5G網絡建設,加快重點區域和場景5G連片優質覆蓋,支持基礎電信企業開展5G網絡共建共享。加快打造“雙千兆城市”,推進重點鄉鎮千兆寬帶設備部署和千兆端口建設。推進數字基礎設施與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推動高寬帶企業專線接入“企企通”工程實施,構建完善的工業信息基礎設施框架體系。結合工業互聯網建設,全面優化數字經濟發展業態。利用好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跨境電商以及人工智能等平臺,進一步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強并優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以大企業、重點企業為建設重點,帶動幫扶產業鏈中其他中小企業加入云平臺管理,推動全產業鏈企業共同成長。

2. 壯大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數字經濟不僅是贛榆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而且其與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的結合,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源。下一步要聚焦布局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北斗衛星等新興產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和發展能級提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場景創新和普及推廣能力,進一步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平。加快推動蓄電池、光伏組件等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電商直播、文創產品等數字創意產業。要充分認識到在新時代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數字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的主導性和支柱性作用,加快完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支持體系,強化數字經濟全產業鏈支持,實施財稅、金融、社保等結構性支持政策。
3. 加快數字經濟創新人才培育。數字經濟背景下的人才不僅是技術概念,也是創新重組的人才。既要具備數字經濟相關的領導力,又要具備相關的業務能力,還要具備數字經濟治理能力,總之,數字經濟領域需要的人才是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在人才培育過程中,要強化高端數字人才引進,實行頂尖人才“一事一議”,持續舉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人才活動,吸引高端人才智力要素加速向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及項目快速集聚。鼓勵數字經濟領域骨干企業與高校建設聯合實驗室、假期集訓營、實習實訓基地等人才培養載體,推動數字經濟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批復合型“數字工匠”和新型卓越工程師。不僅要將數字經濟復合型人才吸引過來、培育起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數字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保證高端人才能夠為本地所用,不會流失到其他地區。因此,要對數字經濟高層次人才給予生活補貼、安居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的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體系。
4.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已經成為驅動產業形態演進的重要力量,為了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下一步要緊扣市場風向,運用智能化裝備、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引導企業分類施策,建立“智改數轉”專家顧問機制,開展“智改數轉”免費診斷服務,支持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實施“智改數轉”。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速推進“5G+工業互聯網”應用,深入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等建設。重點推進“5G+工業互聯網”應用項目,摸排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創建需求,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申報工作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重點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診斷和低成本、輕量化、模塊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5. 提升政務數字化水平。遵循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宗旨,將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運用于提升政務數字化水平,運用于深化政務公開,促進“放管服”改革,使各類市場主體以及社會大眾能夠通過政府服務一體化平臺,充分獲知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以及受監督情況,進而促進政府相關部門更好地服務群眾。按照江蘇省政務服務平臺旗艦店標準規范要求,升級贛榆政務服務旗艦店,開發“一件事”一次辦、老年人專區、企業登記檔案查詢等功能模塊,增加區、鎮、村三級政務服務中心地圖服務。配合市政務辦做好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升級工作,深入推進“一件事”改革事項集成辦理,試點推行公安網辦機制改革,加強電子證照歸集應用,以“蘇服碼”為數據共享載體,實現高頻“一件事”全流程線上辦理。依托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開展贛榆大數據建設工作。(作者:趙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