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層次分析模型與優化模型分析出的相關結果,給出生態農業產業鏈各環節 。
在研發環節,首先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覆蓋全省的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各類農業資源信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指導、金融服務等一站式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例如,通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監測作物生長狀況,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灌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產量。此外支持農業企業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還應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低碳、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生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圖1 生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路徑圖
在種植環節,利用物聯網、傳感器技術和自動化設備,實現種植環節的智能化管理。通過采集土壤濕度、氣象數據、農作物生長情況等信息,實現自動化的精準滴灌、噴淋和施肥等操作,提升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建立農業物聯網平臺,為農民提供種植技術咨詢、農產品銷售等服務。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供精準的種植技術指導,加強農民之間、農民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促進種植環節的創新發展。還可以建立農業物聯網平臺,實現種植環節的全程監測和追溯。通過將傳感器、無線通信等技術應用到農田、農機設備等資源上,實現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提高種植環節的管理效率和產出品質。除此以外,建立數字化的農業供應鏈平臺,實現種植環節與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無縫對接和信息共享。通過全程跟蹤和追溯,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在生產環節,通過智能化農業生產,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根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供需狀況、市場價格等進行預測和分析,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提供決策參考,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信息的無縫對接,提高農業生產的透明度和協同效率,借助數字技術,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產值優化農業金融服務,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融資、保險等支持,通過加強數字農業人才培養,提高農民信息化素質,同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數字經濟企業參與農業產業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在倉儲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如倉儲智能化管理系統、遠程檢測與控制技術等,提高倉儲效率和糧食管理的精度,通過倉儲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農產品倉儲的全面監控和管理。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倉庫溫濕度、氣體濃度等環境指標,確保農產品的儲存環境符合要求。同時,結合大數據分析,對冷鏈物流進行管控和精細化管理,提高冷鏈物流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利用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對倉庫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例如,自動化堆垛機、智能分揀裝置等設備可以提高倉庫的貨物處理速度和準確性,減少人工操作的時間和錯誤率。同時,通過智能設備的聯網,實現遠程監控和控制,提高倉庫的安全性和運營效率,建立倉儲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共享與協同。供應鏈中的各方可以通過共享平臺了解倉儲狀況、庫存量、質量信息等,從而更好地進行生產調度、銷售計劃等決策,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和減少庫存積壓,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倉儲過程的數字化管理。通過電子標簽、二維碼等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智能識別和追蹤,方便庫存管理和銷售配送。同時,采用電子倉單、電子出庫單等電子化文檔管理方式,提高倉儲過程的效率、準確性和可追溯性。
在交易和消費環節,首先要積極搭建數字化交易平臺,為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線上交易渠道。通過電商平臺,農產品可以更便捷地進入市場,提高銷售效率和農戶收入。同時,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推薦和購物體驗。同時促進電子支付、移動支付等無現金交易方式在農產品交易中的應用。通過推廣無現金交易,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降低農產品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和信任問題帶來的風險。還應建立全產業鏈的農產品溯源體系,通過數字技術追溯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或查詢溯源平臺,了解產品的生產過程、生產者信息等,增加對產品的信任度。此外通過數字技術推動農產品品牌營銷,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利用社交媒體、直播平臺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品牌宣傳,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和影響力,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選擇欲望,從而引導消費者形成健康、高品質的消費觀念,推動實現農產品市場化、品牌化和消費升級。
在其他環節,結合江蘇省當地特色文化,全力打造農產品品牌,打造生態農業品牌的數字化IP,轉變銷售模式,順應消費者需求,提高市場需求匹配度,可以從需求端倒逼農業綠色發展向全要素保護,全區域修復,全鏈條供給,全方位支撐轉變,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促進生產要素更合理配置,進而催生新業態,發展新模式。同時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大力開展并普及技術培訓,在課程中融入信息科技,開展農業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教育,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科學性。江蘇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應加強政策支持,提供資金和人才援助。總之,數字經濟在生態農業領域的應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質量和可持續性,同時也有助于市場匹配和政策支持的改善。因此,江蘇省應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作者:胡欣怡 吳志強 房蘇豫 張潔 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