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蓬勃興起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而數字經濟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為其賦能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當前,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面臨著政策制度和落實情況不相稱、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向心力不足、村民數字化觀念不夠明晰的現實困境。 鑒于這些困境,提出健全政策制度全方位協同機制,優化農村地區數字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培養、引進、留住數字經濟人才,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數字化觀念的實踐路徑,以期數字經濟持續賦能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的現實困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同時也是數字經濟的重點服務對象。但當前,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還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 如政策制度和落實情況不相稱、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向心力不足、村民數字化觀念不夠明晰等。
1.1 政策制度和落實情況不相稱
一方面,農村創業存在“無從下手”的問題。基層較少開展關于國家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的講解和指導活動,這使得不了解數字技術或無法運用數字設備的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開展調研來選擇項目,從而增加了農業創業就業的難度。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政府已經在積極推廣農業信息化政策,包括大學生返鄉創業補貼政策、銀行免息或低息貸款等政策,但仍有部分地區受當地或金融機構中的一些人為因素影響,導致鄉村內補貼遲遲不到賬、銀行貸款門檻高、信息化程度較低等政策落實不到位。
1.2 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但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低,為60.5%。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只有約1/3的村子擁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當前,農業大數據建設、農村數字資源體系建設仍處于“起跑”狀態,如鄉村5G基站、光纖寬帶、物聯網設施等,整體設施仍然較為薄弱,這為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1.3 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向心力不足
一方面,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地區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度不夠,導致就業機會有限。因此,高學歷人才在回鄉后很難找到與自己學歷和專業相匹配的工作,缺乏發揮才華的平臺,多數人才選擇外出謀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生活條件較差。盡管新農村建設的醫療、交通等已有改善,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農村生活與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教育、科技、文化和創業資源等方面,因此高學歷人才傾向于外出尋求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
1.4 村民數字化觀念不夠明晰
數字經濟在賦能農業經濟的同時,還具有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作用。然而,構建農村數字發展環境的主要障礙在于那些仍游離在數字經濟之外的數字弱勢群體。一方面,村民們普遍缺乏數字化思維。他們可能習慣了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方式,這導致他們在接受和應用數字化思維方面遇到了困難,進而缺乏了解和參與數字經濟的主動性和能力,這對他們積極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村民們獲取數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相關知識的缺乏,村民們往往無法及時了解數字化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知識,這導致了數字化觀念的滯后。

二、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力。”2024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4]。數字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將在未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更加持續地發揮作用。在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政策制度提供保障,硬件設施打下基礎,數字人才是關鍵,數字化觀念構成了重要一環。因此,為實現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 并使農業經濟在未來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破解農村在政治制度落實、數字基礎設施、數字人才及數字化觀念等方面的現實困境。
2.1 健全政策制度全方位協同機制
首先,政府在以“三農”工作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強化數字經濟在農業中重要作用的同時,還應以數字經濟為載體加快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同時,將數字經濟及農業相關政策制度等出臺文件印刷成冊,要求村民人手一冊,并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等易學習群體的數字技能培訓,以此解決農業發展中“無從下手”的問題。其次,政府應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減少農民創業過程中的煩瑣程序。特別是在新出臺政策時,配套以相應的監督落實機制,避免由于人為因素而給創業者帶來阻礙,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在數字化農業領域創新和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后,提升數字農業的安全保障。加強數字農業領域的信息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和共享機制,確保數字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合法合規運行, 讓村民放心使用。政府還要發揮引導作用,實現企業主導、農民受益,既讓村民成為農業經濟的推動主體,又讓其成為農業經濟的受益者。
2.2 優化農村地區數字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完善網絡布局。優化農村地區的4G/5G基站布局,確保信號覆蓋面更廣、網絡質量更高。推進農村地區光纖寬帶網絡建設, 提高網絡的速度和穩定性。其次,支持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研發適應農村特點的數字化設備和產品,降低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使用成本。 支持農村地區開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提升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再次,強化運營管理。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基礎設施的監控和維護,確保網絡穩定運行。還應完善應急預案,提高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最后,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推廣智能農業、電子商務等數字技術應用,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時,建設農村綜合信息化平臺,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和智能化農業生產管理工具。
2.3 加大力度培養、引進、留住數字經濟人才
數字經濟是推動當前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其發展亟需人才支持。首先,應加強對農村地區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培育一批具備數字經濟技能和鄉村振興意識的專家和技術人才。 其次,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以吸引高層次和專業技術人才到鄉村從事數字經濟工作。為引進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并對優秀者給予獎勵,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最后,農村地區應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利用如自然環境、食品安全、傳統文化和輕松生活節奏等優勢來吸引人才。
2.4 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數字化觀念
首先, 通過舉辦講座和發布宣傳資料等形式,向人們普及數字經濟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和作用,以使大眾認識到數字技術在提升農業產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通過展示一些成功的數字農業案例,讓人們看到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實際應用效果和帶來的好處,從而激發大眾對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信心和興趣。最后,加強數字教育培訓,通過數字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能,推動農村地區的數字化轉型。同時,搭建數字經濟合作平臺,促進農村地區各方資源的互聯互通,改善村民數字信息滯后狀況。
結束語
數字經濟作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經濟形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農業經濟涵蓋了農業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和社會關系,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人民生計具有重大影響。目前,需要更深入地認識到數字經濟的特性,并識別出我國在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經濟方面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應當通過完善政策落實、加強數字設施建設、發揮農村自身優勢和推廣數字化觀念等多方面措施,來鞏固數字經濟的堅實基礎,并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作者:張陶然,趙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