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呈現出產業規模大、集聚發展、龍頭帶動、創新發展等特點,但在資金周轉、創新研發、市場化發展、政策支撐等方面仍面臨發展瓶頸。
一、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發展現狀
節能環保產業涵蓋節能環保產品生產、環境治理服務、技術裝備制造等環節,上下游產業關聯性強,整體產業鏈長,吸納就業能力強。在持續提高環境質量、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暢通經濟循環的帶動下,長沙目前節能環保產業規模處于全省領先地位,全省80%的環保產業集聚在長沙,發展勢頭強勁。
(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上企業超過300家,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瀏陽經開區、雨花經開區等園區,主要集中在綠色建材、城市垃圾處理、在線監測、治理設施和環境服務等5大領域,培育了中聯環境、遠大潔凈、永清環保、航天凱天、力合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其中A股創業板上市企業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4家、擬上市(掛牌)環保企業近20家。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湘江新區67家、寧鄉高新區30余家、長沙縣8家,規模以上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175家、高新技術企業90家。一批龍頭企業發展良好。邦普循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廢舊鋰電池回收處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處理廢舊電池總量可達到12萬噸,回收率超過98.58%,回收處理規模和資源循環產能位居亞洲第一。長遠鋰科致力于深入發展鋰電正極材料產業,具備鋰電多元材料前驅體與鋰電多元正極材料的全方位產品體系。
(二)集聚規模日益完善
長沙注重加大節能培育力度,引導企業循鏈聚集。聚集了一批龍頭企業,在新能源裝備、環境治理技術應用等領域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湘江新區形成了以環保裝備制造安裝、產業生產為上游,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環境監測綜合服務為中游,資源回收服務為下游的綠色產業鏈條。寧鄉高新區構建了從“前驅體到鋰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到電芯及封裝,再到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新能源產業鏈綠色閉環,培育發展以高效節能、環保科技及節能環保裝備等為主的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化為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的集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一是聚焦技術攻關。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科技創新高地,鼓勵加大研發力度,聚焦關鍵領域關鍵技術,實施技術攻關。如邦普循環的“定向循環”核心技術,力合科技的填埋場、地下水污染系統防控與強化修復關鍵技術等。二是強化平臺建設。依托創新平臺連接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等創新主體建立產學研合作,提供知識產權服務,形成了報廢汽車及電器產品資源化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水環境污染治理先進技術裝備與國家實驗室等一批工程技術研發創新中心。湘江新區擁有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9個、省級科研創新平臺19個。瀏陽市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家,省級創新平臺4家。寧鄉高新區擁有全省面積最大的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湖南省大學科技產業園和國家級企業研發平臺。三是助推成果落地。如寧鄉高新區聚焦企業創新需求和高校高價值專利分析,促成新能源企業與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牽頭成立了長沙鈉離子電池創新聯合體,在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硅碳負極材料、高端濕法隔膜等關鍵領域建立技術領先優勢,累計主導、參與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200余項。

二、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面臨的發展難題
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也面臨產業大而不強的發展難題,還需整合現有資源,把節能環保產業由量的擴大推向質的提升,為長沙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科技創新高地增添綠色動能。
(一)資金融資周轉壓力大
一是節能環保項目普遍融資難。長沙建有湖南金融中心、湘江新區小鎮等融資平臺,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支持,但節能環保產業融資難問題仍然存在。目前長沙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與環保需求相比嚴重不足。受國家PPP政策調整影響,金融機構普遍對PPP項目慎貸甚至停貸。同時,基于融資期限錯配、股票下跌帶來的股權質押風險、發債難度大等現實問題,導致長沙市環保融資狀況不佳,環保企業遭遇融資難。
二是重大項目建設資金不足。長沙引入項目投資增強綠色發展活力,投資上百億元的邦盛年產3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投資30億元的鵬博新材7萬噸正極材料項目、投資50億元的牛晶科技5GW光伏高效組件和氫燃料電池產業園項目等優質項目。但還有多個重大項目同時建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同時,甲方工程款拖欠現象嚴重,應收賬款難以回收,回款緩慢。環保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大部分環保項目的建設需要墊資,但環保項目周期長、回款較慢,傳統光伏裝備產品競爭激烈,合同驗收周期長,需要前期大量墊付資金,資金回籠周期長,入不敷出。
(二)市場化發展能力待加強
一是節約環保產業面向市場發展能力待提升。一方面,行業智能化水平不高,水務等行業需要提升整體管理水平與智能化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品牌建設不足,國際市場的推廣缺少品牌,品牌優勢不大,宣傳力度不夠。再者集群建設不足,雖已形成一定數量的企業集群,但以物理集群呈現,并未形成上下游的融會貫通發展,產業鏈集群有機發展力度不強。
二是節約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市場環境不佳。當前市場原材料價格增幅過大,市場競爭大、需求萎靡,本地業務較少。永清環保、凱天環保、金旅環保等企業在長沙市內業務較少,有待政府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本地環境治理業務供需對接。華自科技面臨鄉鎮污水處理缺乏專業團隊運維的困境,也有待政府建立運維機制,支持環保企業參與鄉鎮污水處理。
(三)創新研發推廣有瓶頸
一是人才引育難。長沙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存在高端技術人才不充足、人才培育周期長的困境。在人才引進上,從事節能環保工作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缺乏,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及骨干人才有引進困難。在本地人才培養上,核心技術人才要從在校專業學習到實踐工作崗位鍛煉,再到成長成才出成績,培育周期過長。
二是技術研發難。節能環保項目需要的創新發展投入資金來源和先進技術與裝備的研究、熟化、工程化資金支持不足。同時,新產品與新技術項目研發、建設或投入運營的監管手續相對還較復雜。
三是創新產品推廣難。一方面,節能環保新技術研發、中試及產業化應用投入回報周期長,技術落地難。另一方面,新技術研發后的推廣平臺與途徑有限,無法精準對接市場對節能環保創新技術的需求,具體的新技術項目推廣市場化進程緩慢,產品難推廣。
四是知識產權保障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少,企業技術創新成本高,新技術和新產品投入市場后模仿者多,導致惡性低價競爭,產品專利保護權益難保障。
(四)政策環境不夠優
一是政策引導還不太足。與一般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更加明確清晰的頂層設計引導和政策支持。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家政策依賴性強,在“3060”碳減排目標約束下,未來發展前景可觀,技術研發和項目投產資金需求量大,同時市場競爭也激烈。相比湖北武漢、安徽合肥、河南鄭州等中部省會城市,長沙對節能環保產業的頂層設計和專項扶持還不夠有力。長沙節能環保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不強,對一般企業扶持力度不夠大,產業鏈上下游未形成耦合發展態勢。
二是配套政策支撐力度還不強。一方面,受城市發展規劃限制,長沙市三類用地的規劃不足,一些在聯在談項目受用地限制難以落地。同時,長沙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還較滯后。長沙對第三方環境治理服務、第三方監測、智慧環保、智慧能源等節能環保新業態培育稍顯滯后,導致本地企業承接垃圾回收和焚燒處理、市政污水處理等環保工程服務較少,市場份額占比小,第三方環境治理新業態推廣速度較慢。(作者:李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