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建立“并聯式”監測系統、數據上鏈、構建監測規則庫等三個方面,給出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專項債券穿透式監測的實踐路徑。
一、依托現有基礎,建立專項債券穿透式并聯監測聯盟鏈
以財政部為盟主方,在現有CELMA數據中心職能不變的基礎上,維持當前地方專項債券數據的物理存放位置與運行主體不變,利用CELMA現有的地方財政入口和各地數據中心硬件設施,構建1個數據交換管理平臺+N個地方數據中心(數據源)的數據架構格局(如圖1所示)。在此數據架構格局中,財政部設定各環節相應的監測指標,利用區塊鏈技術編制智能監測系統,直接對接各省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搭建交互式智能共享平臺。

圖1 專項債券穿透式監測基本數據架構圖
盡管現有的CELMA系統有地方財政入口、監管機構入口和其他用戶入口,但其他用戶入口僅限于基本信息、基礎數據錄入和查看,對于關鍵性數據采用各級財政部門自下而上匯總數據信息,層層上報的串聯式監測,專項債券項目資產登記管理機構、中介機構、項目建設單位、項目運營單位等參與方并未直接納入監測系統;而且關鍵性數據較為零散,未能形成有用的監測指標與預警指標。區塊鏈監測系統(如圖3所示)為并聯式監測系統(其中并聯式監測網絡如圖4所示),一方面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參與方作為聯盟方全部納入監測系統,數據、信息由聯盟方通過分布式記賬方式記入;另一方面,通過區塊編碼、哈希算法等技術處理,形成有用的監測指標與預警指標。

圖2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專項債券穿透式監測架構
在圖4并聯式監測系統中,財政部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監測管理的盟主方,其功能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根據專項債券的監測需要,聯合地方財政部門建立、完善區塊鏈監測平臺,采用許可鏈中的聯盟鏈方式,通過許可,讓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相關參與方(即加盟方)實名進入、退出債券管理區塊鏈;第二,發布政策、工作要求、專項債券管理各環節監測指標等形成合約層的各項規則,并通過區塊鏈發布,讓加盟方及時掌握規則,對債券監測形成共識;第三,適時監測,發現異常及時點對點通知地方政府,提出管理建議或要求。地方政府及其相關參與單位,做為加盟方,按照各自工作分工,完成相應工作,在區塊鏈中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并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形成不同的記賬節點。在區塊鏈監測系統中,各加盟方及盟主方都可通過廣播形式進行點對點信息發布,這些信息一經發布便不可篡改,很好地保證了信息的及時性和可追溯性。

圖3 專項債券“并聯式”監測網絡圖
二、以省級財政部門為抓手,做好數據上鏈工作
由于省級財政部門是專項債券的發行主體,因此在區塊鏈穿透式監測系統中,財政部以省級財政部門為抓手,由省級財政部門組織具體使用專項債券的市縣級財政部門以及主管部門進行價值數據的上鏈工作,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市縣級財政部門組織專項債券項目主管單位根據工作需要申報專項債券項目形成項目庫,將項目概況、項目總投資、項目資金的來源以及各年的資金安排、預期收益及融資平衡等信息上鏈。第二,專項債券發行后,專項債券項目資產登記管理單位負責將預算資金與專項債券發行信息、項目運營單位的招投標信息、項目建設資金的分年度安排信息上鏈。第三,項目建設單位按照預算與項目建設情況,將項目建設進度、實務工作量等信息上鏈。第四,項目運營單位將項目自身經營收入、政府補貼、營業外收入等收入信息與營業成本、運營費用、人員工資、財務費用等成本費用信息上鏈,對于涉及資產的,應將資產類別、資產原值、資產凈值等信息上鏈。第五,項目運營單位除對專項債券項目的專項收入的實現與繳庫信息上鏈外,還要按照智能合約約定還本付息,并將還本付息信息上鏈。
三、建立健全數字化監測規則庫,應用區塊鏈技術自動識別專項債券風險
在現有監測指標基礎上,財政部需建立健全數字化監測規則庫,即根據需要進一步通過設定、建構與維護代碼的算法,制定專項債券風險管理模型,將專項債券的監測規則轉化為代碼,內嵌于專項債券風險管理模型,實現“代碼即法律”的內生性監測規則。從而區塊鏈穿透式監測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動識別能力,為監測部門提供實時抓取專項債券業務數據和信息,按照預先設置的監測指標與規則,系統自動篩選、上報可疑數據。此外,監測系統應用區塊鏈數據分析功能可對獲取的數據予以自動分析,提供專項債券相應業務的實時量化數據,生成監測報告。
綜上分析,采用區塊鏈技術,通過聯盟鏈可以實現多方信息并聯共享,財政部作為盟主可以直接在共享的區塊鏈數據中獲取政府專項債券業務流轉的全貌。應用區塊鏈技術對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進行穿透式監測,由于全鏈一本賬,實現邏輯上的中心化,但記賬方式是分布式的,因此存儲架構上是弱中心化的;而且記賬方式有哈希算法約束,因而很難由少數參與方控制或篡改,即在聯盟鏈的治理上是弱中心化的。架構與治理上的弱中心化,一方面使得穿透式監管系統不易被攻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地方政府、中介機構等參與方的合謀。概而言之,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升專項債券監測穿透性,但仍然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區塊鏈技術具有操作上的技術性優勢,對于提升專項債券項目本身的收益等,仍無能為力;第二,區塊鏈技術運用的關鍵在于智能合約的撰寫。區塊鏈技術監測專項債券的風險可能更多來自技術本身,比如智能合約的邏輯漏洞、交易系統的技術漏洞以及網絡安全隱患。這些風險的解決有賴于區塊鏈技術在與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償還以及風險監測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磨合。(作者:韓文琰 張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