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高寒陰濕區沿太子山麓一帶環境條件適宜發展羊肚菌,對增加該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臨夏州適宜種植羊肚菌的區域、栽培設施及播種時間進行概述,為臨夏州羊肚菌產業持續性發展提供參考指導。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黃河從中北部蜿蜒而過,北鄰蘭州、東鄰定西,西鄰青海省,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毗鄰。州內地形復雜,河谷縱橫,丘陵起伏,海拔1563~4585m,平均海拔?2000m。氣候特點是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干旱,河谷川塬區溫和。年平均氣溫5.6~9.7℃,極端高溫40.7℃,極端低溫-32.2℃。年平均降水量592.7?mm,呈南多北少分布。年平均蒸發量1190.8~1551.7?mm,年日照總時數2571.1h,無霜期122~199d,最大凍土深度121cm。
一、臨夏州羊肚菌產業發展階段性評價
1.1 產業定位準確,發展迅速
2021年,州委州政府先后組織召開州委農村工作會議、全州赤松茸羊肚菌產業發展培訓會、全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動員大會、州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暨州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打造食用菌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種植業“百億級產業”,對傳統農業結構、生產方式、經營模式開展了一場徹底的農業產業革命。近年來,臨夏州臨夏縣、永靖縣、積石山縣及和政縣等地的部分企業或合作社從成都等發達地區引進羊肚菌種植管理技術,開始羊肚菌的種植,已試種成功。試種面積約300畝(每畝約667?m2,下同),其中溫棚和冷棚種植每畝年產鮮菇400?kg,露地種植每畝年產鮮菇100?kg[1],羊肚菌種植畝純收益超萬元,是傳統農作物種植收益的數十倍。羊肚菌產業以其“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的特性,以短頻快高效的優勢,在臨夏州發展良好,成為產值高、效益好的朝陽富民產業,極大地提升了農戶投身產業的信心和積極性。2021年7月,在康樂舉辦的甘肅臨夏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研究員、中國赤松茸產業協會會長邊銀丙教授對臨夏州政府引導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氣候冷涼的區域優勢,發展反季節羊肚菌優質夏菇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發展羊肚菌產業是臨夏地區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產業彎道超車的朝陽產業。

1.2 配套措施不斷加強,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鏈逐步完善
各縣市成立了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領導小組,州委、州政府制定印發了《臨夏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工作方案》《臨夏州打造食用菌中藥材蔬菜百億級產業工作方案》。州農業農村局、州農科院積極承擔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州農業農村局編制了《食用菌產業三年倍增方案》,州農科院提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科技支撐計劃》,編發了《食用菌種植技術指引》,結合“三區人才”、科研項目的實施,分7縣1市,下沉到企業合作社,開展了百場萬人大培訓和現場實訓。州委組織部組織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多期食用菌產業發展專場培訓,州人社局組織全州農業技術骨干到甘肅農業大學進行了食用菌專題短期培訓。州發改委、州商務局積極爭取保鮮庫、冷鏈設備設施。保險公司積極跟進食用菌產業保險。7縣市積極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設施溫室建設項目,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人才儲備、基礎設施、冷鏈物流、銷售平臺、保障措施有了較大的提升,初步形成一個州級食用菌研發中心——臨夏州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國有農投公司消費扶貧平臺、融媒體線上銷售平臺、企業、合作社銷售等多渠道銷售平臺逐步搭建。通過政產學研用銷五位一體聯動,千家萬戶積極投入羊肚菌生產的良好產業發展局面正在形成,吸引省內外食用菌菌種生產、種植、銷售企業積極前來臨夏州開展合作,羊肚菌產業發展的平臺逐步增多,發展環境逐步優化,食用菌產業發展鏈逐步健全。
1.3 種植技術不斷優化,種植效益顯著增加臨夏州農科院從2018年起,開展了羊肚菌的引種和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3年來,先后和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甘肅省農科院等研究所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協作,共建研發平臺,篩選出了適宜臨夏州種植的羊肚菌品種為“六妹”“七妹”。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是國內較好的羊肚菌母種、原種供種單位,編寫了羊肚菌鋼架大棚畝產175kg、日光溫室畝產250kg以上的標準化栽培技術規范,經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羊肚菌產值均在2萬元以上,畝純收益1萬元以上。2020年,康樂縣景昇農業科技農民專業合作社春季鋼架大棚種植羊肚菌76畝,平均畝產225kg,畝產值4萬元,畝純收益3萬元,帶動周邊30戶群眾種植羊肚菌,戶均收益5萬元以上。2021年,河州云菇冬季日光溫室種植的53棚羊肚菌平均畝產250kg以上,產值4萬元,畝純收益3萬元,解決了70名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年人均務工收入2.5萬元以上。2021—2022年,臨夏縣尹集鎮新興村種植羊肚菌30棚,平均畝產量達200kg,畝均純收益達2.5萬元。
二、臨夏州現有羊肚菌栽培設施
可利用現有的溫室大棚、鋼架大棚、平棚和林下栽培羊肚菌。不同的栽培設施各有優缺點,應該根據各縣的氣候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栽培設施,以達到最少的投入、最好的產出,追求最高的性價比。
2.1 日光溫室
優點:保溫、保濕效果好,提前出菇。缺點:投入大,成本高,容易發生病蟲害。適合區域:全州現有溫室大棚。
2.2 鋼架大棚
優點:穩固、保溫保濕,抗風雪能力較強。缺點:一次性投入較高。適合區域:高寒陰濕區,如積石山縣、和政縣、康樂縣、臨夏縣西南山區等。
2.3 平棚
優點:可較大面積搭建,搭建簡單,成本低,方便操作。缺點:容易垮塌,保溫、保濕性能差。適合區域:高寒陰濕區,如積石山縣、和政縣、康樂縣、臨夏縣西南山區等。
2.4 林下
優點:搭建簡單、快速,建棚成本低。缺點:不利于管理操作,易造成子實體灼傷。適合區域:高寒陰濕區,樹林區域。
三、臨夏州羊肚菌栽培季節選擇
3.1 日光溫室
播種期選擇在8月下旬,出菇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播種期選擇在12月下旬(冬至節前后),出菇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種期選擇在2月下旬,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
3.2 鋼架大棚
播種期安排在3月上旬,出菇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
3.3 平棚
播種期安排在3月上旬,出菇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
3.4 林下
播種期安排在3月中旬,出菇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
四、臨夏州羊肚菌產業發展建議及對策
按照“藏糧于技、鄉村振興”總要求,圍繞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和全州農林牧產業發展實際,建立政府主導、科技助力、企業+(合作社、農戶)參與的羊肚菌產業發展模式。政府投資建立菌種制種中心、栽培種擴繁基地,企業負責建設溫棚并發展溫棚生產,合作社負責修建鋼架冷棚并發展鋼架冷棚種植生產,農戶發展露地和林下種植,科研單位負責菌種生產并進行技術指導。
4.1 建立羊肚菌菌種制種中心
由政府牽頭,建立羊肚菌制種中心,人工馴化繁育羊肚菌菌種,為栽培種擴繁基地提供菌種。目前,州內所用菌種購自四川等地,每畝成本為6000~8000元,假如州內自己生產,每畝成本約為2000元,產投比更合理,還降低了種植風險。
4.2 建立栽培種擴繁基地
以企業、合作社為主,建立栽培種擴繁基地,利用制種中心提供的菌種,生產栽培種,為生產基地提供菌種。
4.3 建立羊肚菌生產基地
目前,臨夏州農作物單一種植模式畝產值不到1000元,打造高產、綠色、畝產過萬的羊肚菌生產基地,建立臨夏州食用菌生產平臺。
4.3.1 日光溫室種植模式?規劃發展1000~?
2000 畝,特點是精種多收,反季節栽培,1年2季出菇,每年4~5月和10~11月采收,畝產量可達400?kg。適合企業、大型合作社發展。
4.3.2 鋼架大棚種植模式?規劃發展2000~?
4000畝,特點是冬種春收,畝產量可達300?kg。適合合作社發展。
4.3.3 露地平棚種植模式?規劃發展1000~?
2000畝,特點是成本較低,收益低,畝產量?200?kg。主要適合農戶生產。
4.3.4 林下種植模式?規劃發展1000~2000畝,特點是廣種薄收,畝產量100kg。適合皮胎果種植戶發展林菇間作生產。
五、總結
臨夏州從事羊肚菌生產的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按照技術指導,開展規范化生產,可獲得較高產值和收益,并能夠帶動周邊農戶增加收入,實現良性循化發展。(作者:郝羅英 范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