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推行EOD 模式面臨的問題,綜合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提出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類EOD 項目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EOD典型案例
1、流域綜合治理+城市更新
深圳在茅洲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創新性引入EOD 模式。針對流域工業用地比例高、污染企業多、水體污染嚴重等問題,從生態環境治理與城市發展建設兩方面綜合考慮,將流域綜合治理和沿途濱水地區城市更新的工作有機結合。將生態作為茅洲河流域城市更新主導因素,將生態引領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運營全過程,以茅洲河生態平臺為基礎,構建新興產業帶、高品質生活帶、特色休閑旅游帶。首先,通過流域沿途污染企業整治、雨污管網完善、河道底泥清淤、生態環境修復、濱水綠帶構建等污染治理手段重構區域生態網絡,為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生態基底;在此基礎上,通過公共設施完善、綠色交通提升、城市布局優化、特色文脈傳承等手段提升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為后續產業運營提供優質條件;最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高端人才引進等激活區域活力,實現城市提質增效的可持續發展。

2、流域環境治理+片區開發
天津薊運河EOD是國內首個采用EOD模式開展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項目設計通過實施水系治理、生態修復與環境提升等工程全面改善薊運河(薊州段)全流域生態環境,同時結合產業規劃,導入地方發展需求的產業,把環境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實施內容包括以薊運河(薊州段)全域水系綜合治理和礦山生態修復為主的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和以觀光農業、康養、新能源等環境友好型項目為主的片區綜合開發。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破壞、誰賠償”的原則,流域范圍內相關資源性收入和新增優質經營性資產運營收益將優先用于項目資金平衡。回款通道包括設立水系綜合治理專項資金、用活土地資源收益、盤活經營性資產、推進政府購買生態服務、導入多元產業增加收益及股權轉讓等。
3、流域生態保護+產業開發
山東省日照水庫流域EOD是首批36 個模式試點項目之一。作為日照市民生活用水主要水源地和城市支柱型產業主要供水源,日照水庫區域生態保護任務艱巨,但同時也面臨著環保資金短缺、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難題。值此EOD發展契機,項目設計將水庫流域生態安全保護和環庫產業健康發展相結合,圍繞日照水庫全流域548 km2,以水資源功能區為核心、以生態屏障區為紐帶,科學謀劃日照水庫流域以水質提升為目標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和以水生態保護為前提的生態產業發展項目,構建“4 個生態農業板塊+1 個生態漁業板塊+1 個生態旅游板塊+1個科技示范板塊”特色生態產業圈,重點建設以水源涵養林木為主的生態林帶,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農林特色產業。同時構建政府+水務集團+科研單位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方政策、資源、資金、管理、技術優勢,共同保障項目落地實施。
4、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內蒙古烏梁素海EOD項目的特色在于跳出“一湖之治”,轉向實現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生命要素綜合提升。作為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生態系統的穩定對保障黃河中下游水生態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對于烏梁素海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需求不僅在于烏梁素海湖體本身,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將EOD模式引入烏梁素海生態治理工作中,圍繞流域內沙漠、礦山、林草、農田、濕地等生態要素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通過生態補水、面源控制、濕地修復、內源治理、水體擴大、區域管理等生態治理項目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恢復濕地功能。在此基礎上,重點推動底泥與蘆葦利用、有機養殖、特色水產品開發、濱湖旅游、會展等濱湖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環境改善提升資源價值、用資源溢價反哺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EOD規劃策略
EOD 項目的核心是生態環保和產業開發的綜合平衡,一方面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滿足產業可持續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實現產業運營收入對環境治理投入持續反哺,從而實現資金平衡。因此要轉變傳統水生態環境治理單純的輸血式投入模式,以創新的EOD模式賦予項目可持續“造血”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類EOD項目的總體規劃策略可分為3 步。
第一步,改善區域水環境功能。正確理解“生態環境導向”的基本要求,結合區域實際,切實識別并解決治理需求迫切、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影響區域環境質量的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并針對性地開展治理工作,確保全面實現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要求,提升水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區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基底。
第二步,提升區域水生態品質。水生態環境的品質影響水產業的發展。在水環境功能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水生態服務設施布局,通過濱水綠道、藍綠空間建設,形成連續的生態廊道系統,實現水生態環境品質整體提升,以完善的生態服務功能增加區域發展吸引力,為關聯產業植入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第三步,促進區域水產業發展。以特色水產業的持續造血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通過準確識別與水生態環境互相支撐、互相依賴、互相促進、收益反哺的關聯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產,將生態治理成效轉化為產業發展增值收益,實現項目邊界范圍內產業經濟收益對前期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有效反哺。通過水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和關聯產業發展項目的合理搭配,以水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為產業發展帶來增量收益,以產業發展盈利反哺水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在EOD 項目內部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反饋回報機制,最終實現區域全面綠色可持續發展。

水生態環境治理類EOD 項目實施策略見圖2。
結論與展望
EOD模式已成為解決水生態環境治理資金總體投入不足、缺口大、治理成效難以持續維護等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但同時水生態產品自身所存在的市場認知度不足、規劃設計不夠系統、建設單位經驗不足、融資招商困難等問題也困擾著EOD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全力做好水生態環境治理EOD項目的系統規劃,突出水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項目的融合共生,同時建議做好項目前期技術準備和全過程風險識別,選定具有專業優勢的城市合作商作為EOD項目投建管運一體化實施主體,發揮政府、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建設單位等多方合力共建共享綠水青山,保障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EOD項目實施,推動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者:李曼 薛祥山 章雨欣 姚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