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加科學、精準、高效地培育我國未來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創新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文本分析技術,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知名科研機構近五年的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項目進行分析,結合專家調研,梳理出當前全球生物醫藥技術研發重點布局的關鍵技術,并結合我國國情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一、加大原創基礎研究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財政對原創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與保障力度。基礎研究的開創性和顛覆性直接決定了人類對生命科學的認知水平,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已成為我國的重要科技戰略目標。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規模世界第二,資助效能提升需要轉向原創基礎研究領域布局。我國生物醫藥已經進入原始創新階段,需要圍繞未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向新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推動生物醫藥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健全多元的基礎研究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礎研究的暢通渠道,從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充分激發企業和基金會等民間資本開展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活動的積極性。鼓勵社會資本以捐贈或建立基金,對用于資助生物醫藥產業的基礎研發、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重大項目建設等的公益基金予以資金支持。

二、打造國際化人才引育留用體系
一是加強人才“引育”體系建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高層次人才,支持引進一批站得高、看得遠、可以掌管全局的世界頂尖人才和團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基于生物醫藥領域的華人全球頂尖領軍人才,推動我國人才到國際頂尖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進行學習深造和培訓交流,進一步推動國內科研機構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間的團隊合作與互動。支持前沿交叉學科體系建設,培養生物醫藥復合型人才。二是優化人才“用留”評價和激勵。健全生物醫藥領域人才投入保障機制,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實現從支持“項目”向支持“人”轉變,為人才松綁,支持科研人員開展自由探索研究。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尊重生物醫藥未來技術研發規律,根據研究類型建立相應的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完善學術共同體和同行評議制度,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成果進行科研創新。
三、加強打造系統化科研創新平臺
一是依托具備前沿研究基礎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單位,集聚全球頂尖醫學戰略科技人才,以生命健康領域基礎前沿重大科學問題突破為導向,重點引進能夠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善于整合科研資源的“帥才型”戰略科學家。二是在生物醫藥技術前沿領域布局“超鏈接”型研發機構,重點聚焦復合型、跨領域研究團隊,布局建設若干生物醫藥前沿科學中心和交叉學科中心,建設若干產醫融合創新示范基地,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探索生物醫藥源頭性技術創新路徑。三是構建生命健康創新聯合體,依托北京、廣東、浙江等地良好的生物醫藥研發產業化基礎,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高水平大學(院所)支撐、醫療機構和科技領軍企業相互協同的生命健康創新集群,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命健康創新集聚區與國際一流的診療中心。
四、推動智能化賦能未來生物醫藥
一是要加快完善數據要素治理體系,不斷創新數據要素流通機制。二是要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藥產業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賦能創新研發。建設國家生命健康大數據中心,實現全國范圍的醫療數據統籌用于生命科學和醫學專業領域的通用智能系統的開發,通過通用智能技術在生命健康領域的應用,贏得通用智能發展主動權,同時顯著改善基層醫療診治水平,低成本普及醫療分診,降低醫療負擔并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五、強化前沿基礎研究的跟蹤布局
一是要提高對技術的敏感性,對主流技術要從安全性、可評估性、擴大適用范圍、提升技術效率等角度進行評估,避免因為“審美疲勞”“缺乏理論創新”而停止對技術的投入。對新興技術要從應用潛力、原創性、突破性等角度進行評估,避免在技術發展的早期因可行性和風險降低投入。二是要重視技術點跟蹤,對全球生物醫藥關鍵技術點進行長期跟蹤,更好地指導我國開展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布局,避免技術層面出現代差,并力爭在新興技術點上有所突破。三是要提升決策客觀性,加強生物醫藥基礎研究與應用場景對接,立足整個技術體系和與對標國家的競爭來布局基礎研究領域。
六、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生物醫藥科研項目持續性資助制度,對暫時沒有明確應用場景的技術研究保持足夠寬容。二是促進項目資助方和承接方多元化,鼓勵滿足一定標準的藥企、醫院、生物科技初創企業、非營利研發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作為第一申報人單位承接國家科研課題。允許同一科研項目通過自籌、捐贈、協議開發等方式擴充科研資金來源。三是建立完備高效的科研項目查詢和發布機制,可借鑒REPOPORTER實時發布美國NIH資助項目的基本信息這一形式,建立我國生物醫藥科研立項和成果展示平臺,以方便其他研究者跟進和產業界發掘潛在成果轉移轉化機遇。(作者:裘卉青、楊子杰、郭放、詹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