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善了產業發展的外部環節,其成功模式也為中國產業發展打下了“科技( 勞動) 是第一生產力”的印記,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均衡。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影響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其提升了城市的產業結構水平,但在時間和空間效應上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影響存在差異。總的來說,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了區域間的要素流動,促進了產業間的交流,改變了產業結構水平,從而對我國經濟空間布局進行了重新分布,這將改變中國原有的城市群布局模式。因而針對如何控制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修建的速度與節奏以減少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進一步提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不斷提高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創新效果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功地應用了市場換技術策略,正確處理了技術與資本的辯證關系,并強調了技術自主化。在面臨新工業時代的挑戰,我們需要繼續保持這個發展方向,首先,應繼續提高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的吸收能力。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復雜技術系統對其他制造業有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為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推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企業應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生產,以保持在世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并適應各種復雜的社會需求進行創新。政策上應給予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資金扶持和激勵。其次,應增加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產業的直接 R&D 經費投入。完善財政支持政策,使用各種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增加 R&D 投資,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項目,重視技術引入,增加自身直接 R&D 經費投入。第三,利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技術溢出效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帶來的產業間技術溢出效應非常顯著,成為提升產業結構水平的有效力量。政府應搭建平臺,鼓勵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大產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建立完善的技術工人培養體系,注重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產品的技術附加值。最后,促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產業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合作。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需要許多高端復雜的技術支持,產業之間的長期合作有利于產業間的技術學習。政府可以組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相關工業園區,發揮產業園區的集群創新效應,推動協同合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持續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整合效果
中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是一個多技術、多行業的產業生態系統,它的建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施工、設計、制造等。由于這個產業鏈的復雜性,私人資本單獨運作是難以完成的。為了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地方、金融機構、企業四位一體的投融資機制,進行有效的資源組合,實現技術的集成創新。當前,我國的許多城市對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有著巨大的需求,但也存在著很多困境,如中西部地區,除了經濟實力的限制外,還面臨著體制、商業博弈等障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本運營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優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產業結構。首先,提高我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水平,掃清阻礙要素流動的制度,消除地方保護障礙,鼓勵中西部地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和要素流動。其次,提升新型數字基礎設施資本運營水平,保證鐵路建設質量和運營效果,注重質量控制和人才培養。接下來推動企業間的國際聯合協作,通過國際企業的合作,吸引優質資本,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可設立鐵路國際合作基金和戰略聯盟,整合各方資源,重點實施戰略型國際合作項目。同時利用國際權威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實施中國鐵路“走出去”的國際發展戰略。
三、大力發揮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聯動效果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地區產業結構有顯著影響。新工業革命下,新型數字化基建如何規劃發展,與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包括在城市產業發展體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成為關鍵。第一,在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應支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規劃以及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和配套,以實現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產業升級、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正面互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交通運輸體系的關鍵部分,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應制定長期規劃,并考慮資金、技術、土地、稅收等因素以支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和其產業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無法滿足需求,需要政府提供重要支持。第二,推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一體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強大,但具體影響力則因城市而異。應促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構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周邊產業鏈,確保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相關產業的聯系,同時完善城市服務和功能布局,推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周邊的第三產業集聚。第三,提高產業異地聯動水平。各城市產業發展有差異,應根據自身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形成活力的產業結構。同時,新型數字化基建可加強城市間的經濟互補和異地聯動,政策應鼓勵此種發展,避免過度競爭和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第四,應優化更大范圍的城市群產業結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縮短了城市群間的時空距離,推動產業擴散和集聚,應從城市群角度進行規劃。核心城市可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高科技產業。周邊城市則應利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線路整合資源,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避免同質化競爭,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四、積極增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網絡集成效果
第一,挖掘跨區域產業特色,打造特色產業經濟走廊,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單條基建線路對城市的影響微弱,但整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網絡的形成可帶來顯著的網絡效應。規劃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網絡需從城市間經濟聯系、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角度考慮。第二,優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建設時序。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首選產業基礎強、潛力大的城市,其次是發達地區,最后推及不發達地區。要權衡市場需求,避免資源浪費。對于欠發達地區,普通鐵路可能更符合其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中小城市應利用好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市場聯動整合機遇發展經濟。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會使要素往優勢城市聚集,而中小城市可能面臨“虹吸效應”。因此,中小城市需要打造自身實力,明確自身定位,與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進行差異化選擇和錯位發展。第四,非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城市應接駁融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網。盡管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不能在所有城市設點,但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對非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城市經濟增長也有正面影響。非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城市應抓住機遇,規劃自身發展,主動接駁大城市,承擔一些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避免被邊緣化。總的來說,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遵循科學規劃,注重區域一體化發展,關注中小城市和非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城市的發展,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和協調發展。
五、因地制宜推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適應效果
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展現了其在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涵蓋了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新模式的融合,指向了一種推動經濟轉型和提升發展質量的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則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原則,即“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意味著在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復制模式,忽視地區之間的差異。反之,應深入分析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從而有選擇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這種區域適應效果的實現,不僅需要新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還要在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未來產業的布局上超前作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就要求各地區在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時,既要積極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又要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避免走向形式主義的模式化發展。
六、激活人才動能優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驅動效果
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激活人才動能以優化其創新驅動效果顯得尤為關鍵。而激活人才動能,優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驅動效果,不僅需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更要創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和合作的環境。通過整合科技、教育、人才三項關鍵戰略,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以人才為核心,驅動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和升級。首先,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創新的源泉。通過吸引和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技術專長的人才,可以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研發和應用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這不僅涉及技術人才的培養,也包括管理、運營等多方面人才的綜合培育,形成一個全方位支撐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發展的人才體系。第二,激活人才動能需要創建一個有利于人才創新和實踐的環境,包括提供足夠的研發資源、打造開放共享的平臺、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等,以此鼓勵人才積極參與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還需要重視跨學科、跨領域合作。在復雜的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單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已難以滿足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通過建立跨學科團隊促進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多元化資源,推動創新成果的產出。人才動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釋放,也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先進的技術,吸引國際人才,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創新驅動效果。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不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是在促進產業的升級與經濟結構的優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成為連接創新與發展的橋梁,有效促進了知識、技術與資源的流動和整合,進而激活了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活力和深遠潛能。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時代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對于培育和提升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要求我們對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應用保持持續的關注和優化,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我們對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實現更好地利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工具,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作者: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