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創新環境治理模式,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以科技示范項目為基礎,處理煤矸石、污染土壤、各類污泥,打造固廢循環鏈;向上游拓展“低水耗清潔重介質洗煤項目”,同步使用“低能耗低水耗環保再生紙項目”中水,構建中水回用鏈;向下游延伸“配套余熱發電”項目,建立能源再生鏈;同時以產業鏈經營收益,降低地方污染土壤及污泥等大宗固廢處置費用,反哺豐縣河道清淤綜合整治、徐州及周邊土壤修復工程等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營造經濟互補鏈。
一、大宗固廢項目集群構建及設計思路
項目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導向,致力于破解徐州及周邊煤矸石歷史推存、資源化利用難題,并以特色產業運營為支撐,探索“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新道路。通過建設產業鏈以及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反哺當地河道清淤及土壤污染治理,推動功利性較強,收益性較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結合,從而打造產業開發和公益類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

2.1 構建固廢循環鏈
試點依托項目將實現固廢零排放。大宗固廢建材資源化利用項目將協同處置116萬噸煤矸石、52萬噸污染土、42萬噸污泥以及3.6萬噸河道底泥。協同處置的固體廢棄物中包括:配套余熱發電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會產生除塵固廢、脫硫灰渣等固體廢棄物;低能耗低水耗環保再生紙項目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造紙污泥;低水耗清潔重介質洗煤項目運行中產生的煤渣、煤矸石。此外,低能耗低水耗環保再生紙項目在分揀過程中產生的廢塑料,將通過塑料造粒成型,制成運輸托盤用于大宗固廢建材資源化利用項目、低水耗清潔重介質洗煤項目。
2.2 構建中水回用鏈
試點依托項目在實現固廢零排放的同時,也將實現廢水零排放。通過余熱發電提供蒸汽,供應環保再生紙,產生其余廢水供應燒結磚制造和清潔洗煤。其中配套余熱發電項目1500噸/天的蒸汽冷凝水供應造紙生產,實現了零取水;普通造紙污水產量大、難處理,本項目將再生紙1500噸每天的廢水適當處理后,一半供應磚坯制造、一半供應洗煤用水,實現廢水零排放。
2.3 構建能源再生鏈
試點項目在電能方面實現了部分自給,通過線路改造,實現照明等用電自給。籌建階段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將進一步降低豐縣綠色建材園對于電能的需求。配套余熱發電項目將大宗固廢建材資源化利用項目產生的余熱轉換為電能,用于大宗固廢建材資源化利用項目、低水耗清潔重介質洗煤項目、低能耗低水耗環保再生紙項目、以及園區內的照明等基礎用電。
2.4 節能降碳效益
煤矸石綜合利用降碳效益:通過煤矸石綜合利用可制燒結磚、多孔磚、以及生產新型墻體材料(見表1),與利用原生礦產生產燒結類墻體材料相比,減少了天然礦產的開采、破碎和燒結流程,每萬塊標磚可節約能源1.13噸標準煤,折合每萬塊標磚可造成的降碳量為3.0058噸二氧化碳。配套節能降碳設施及其他降碳效益:在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的同時,通過多種高科技、智能化、綠色低碳的技術手段,同步達成降碳。1)煤矸石綜合利用過程中,不僅利用煤矸石代替生產原料,同時利用煤矸石余熱發電,熱電聯產達到碳質高效利用,達成降碳;2)建設屋頂光伏、風電、水電等減碳項目,實現能源清潔化、低碳化;3)園區內配置50%的綠色運輸,如小型電動車等,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4)重點項目、企業要求配置高新化的生產設備,對生產全流程進行監控,滿足清潔生產要求,降低碳排放。
二、徐州模式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項目的經濟效益主要來源于固廢資源化利用制磚、低水耗清潔重介質洗煤收入、煤矸石配套余熱發電上網收入、瓦楞原紙和箱板紙銷售收入等。本項目通過資源化終端利用項目反哺前端河道底泥處置、土壤修復、污泥處置費用成本,每年可減少政府及社會生態修復投入2億元,且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
2.2 環境效益
首先,項目將實現實現徐州及周邊污染土壤、污泥、河道底泥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具有較強環境效益,為徐州及周邊新增每年協同處置大宗固廢200萬噸以上(116萬段煤矸石、52萬噸污染土、42萬噸污泥以及3.6萬噸河道底泥),做到固廢零排放,實現處理處置零影響。
其次,項目將固廢建材化利用、余熱發電、環保再生紙制造、清潔洗煤、光伏發電等項目構建成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相比于單個項目分別建設,每年可以降低用電量2億度,將每年降低水耗120萬噸;同時采用先進廢水、廢氣處理設施,實現了廢氣達標排放,生產廢水近零排放,大幅度降低了污染排放。
2.3 社會效益
本項目堅持產業經濟綠色化、生態治理體系化、固廢處置資源化的發展理念,構建大宗固廢治理的全流程產業鏈,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不僅有利于推動當地及周邊地區加快形成綠色發展,而且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產業升級,成為集自動化生產、余熱發電節能減排、污染排放等多種新技術于一體的高科技產業示范。項目建成后將拓展就業空間,為當地新增就業崗位800~1000個,帶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推進當地產業升級,全面促進建設小康社會。
項目還可實現產業科技創新,目前集團及子公司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申請發明專利,立項相關團體標準。項目實施后,可形成一系列先進技術,最終為推動固廢資源化及循環經濟提供新思路、新技術及新示范。
結語
本文依托豐縣大宗固廢循環利用項目,對項目實施存在困境進行論述,闡述了EOD模式在對經濟效益、治理成效、組織架構等方面均對項目的運營起到的正向引導,并對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進行分析。以期為同類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建材需求旺盛的地區,具有較好的復制性及推廣性,如果能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二次創新,可以為解決當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及生態修環境問題提供新思路與新模式。(作者:陳一寧,劉俐媛,崔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