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短缺、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憑借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優勢,成為推動現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分布區域較為廣泛,可進行無限開發,這與低碳經濟發展需求一致,是中國能源產業研究的重點方向。新能源包括生物質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等,只要能夠克服開發成本與技術的難點,其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低碳經濟背景下,產業需要緊抓新能源產業良好的發展基礎與廣闊的發展空間,積極創新技術,完善能源相關制度,加強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激發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內在潛力。
1 基于低碳經濟分析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需要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以減輕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污染物質的排放,提升能源綜合利用率,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新能源的研發可以有效緩解傳統能源短缺的壓力,但受研發技術、專業人才等影響,當前新能源產業發展較為緩慢,仍需進行針對性優化與改進。
1.1 新能源產業存在技術瓶頸
現階段,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多數規模較小,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開發和生產新能源的核心技術對外依賴性較強,重要設備的核心零部件甚至整體設備需要引進。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核心技術主要集中于專業科研院和高校內部,而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的融合程度較淺,新能源相關學術科研成果和技術產業化轉化率較低。首先,當前新能源市場戰略性新能源產品掌握的核心技術不足,新能源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降低。現如今,光伏是中國新能源代表性產業,而電池是決定太陽能綜合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中國太陽能產業使用的電池中的單晶硅多數依賴國外進口,產業生產成本提升,綜合效益下降,發展前景不佳。其次,新能源生產設備和技術較為落后,新能源產業發展動力欠缺,特別是核能發電、風能發電等產業。以風電產業為例,當前風電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和設備整體設計依舊是風電產業難以突破的瓶頸。最后,當前中國新能源并網技術存在一定滯后性,限制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新能源產業中太陽能、風能發電的主要設備大多位于偏遠山區,使用的電網負荷較小,難以滿足大規模接電需求,因此新能源產業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并網技術、電網系統和并網管理制度的支持。
1.2 新能源產業人才存在缺口
領英機構發布的《2023 全球新能源行業人才趨勢洞察》指出,當前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產業面臨著高質量對口人才缺失、產業人才內外流動性大、高校與市場人才供需不平衡等諸多問題。首先,當前新能源產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搶人問題。現階段,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極大,但存在較為嚴重的技術壁壘問題,由于市場中技術型人才短缺,一些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與產業發展需求銜接度較低,新能源企業陸續參與人才爭奪,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同質化人才搶奪、惡性挖人現象,導致市場規律被破壞,新能源人才的錄用成本不斷攀升。其次,新能源產業缺乏高質量復合型人才。作為全球投資的熱門產業,新能源行業的技術、設備創新和產業模式優化需要大量復合型跨界人才,但由于市場新能源人才儲備本就不足,具備多背景、多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更加稀缺,加大了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的難度。最后,高校新能源專業跨專業人才培養難度較大。新能源類型多樣,部分領域嚴重缺乏對口人才,企業需要對高校培養人才進行系統性培訓后,這些人才才能正式參與生產實踐,產業用人成本增加。
除上述要素外,新能源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就,但與之相應的法律制度卻較為欠缺,延伸出了系列復雜性問題,如研究和開發新能源的行為不規范、新能源產業相關管理職權混亂等問題,對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此外,新能源產業前期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由于產業回報周期較長,融資風險較大,且存在諸多技術壁壘,導致資金在新能源各方向投入比例不均衡,大量流向新能源汽車和發電產業,阻礙了新能源產業整體發展。
2 基于低碳經濟激發新能源產業內在潛力的策略
低碳經濟為新能源產業創造了有利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相關企業必須緊抓這一發展機遇,加大新能源產業相關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力度;高校應優化新能源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向市場提供大量高素質、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相關主體應完善新能源相關法律制度,激發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內在潛力,確保新能源產業能夠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健康發展,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2.1 加大產業技術研發力度
低碳經濟背景下,為解決能源市場面對的挑戰,順應新時期能源產業發展需求,相關產業必須加大新能源技術、工藝、設備的研發和創新力度,找到新的技術突破點,降低國內新能源產業對國外核心技術和設備的依賴性,推動新能源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首先,企業需要明確技術創新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市場也要將企業置于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同時,相關部門可制定相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企業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工作。其次,企業要樹立環保節能的技術創新觀念,在研發新技術的同時綜合考慮技術背后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將環保節能的基本觀念貫穿整個企業,使其與企業文化及產業發展戰略相融合,促進新技術的可持續性,為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最后,企業可加強與其他企業或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技術合作,合作推廣新型新能源產品,提升新能源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促進學術科研成果向實體產品的高質量轉化,刺激新能源市場創新發展,降低非技術要素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而激發新能源產業的潛能。
2.2 完善人力資源保障體系
人才是推動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為進一步挖掘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內在潛力,促進能源產業的創新升級,需要構建完善的人力資源保障體系。首先,針對當前新能源市場人才結構合理性欠缺問題,需要合理規劃和布局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和在職培訓等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機制。如通過優化高等教育體系,構建新能源技術研發骨干團隊;通過加強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新能源基礎設施生產團隊;通過企業在職培訓,培養企業技術型人才的戰略眼光,提升人才的綜合能力。此外,為滿足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高校要積極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通過產教融合加強教育和市場的銜接程度,合理設計和開發課程結構,降低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本,使其將資本轉移到技術研發方面。其次,高校需要根據新能源領域前沿動態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校內外新能源相關實驗室和實訓基地,以新能源前沿科技作為專業發展導向,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科研實力的高素質人才。最后,企業要完善內部薪酬福利制度,如績效獎金、健康保險、基本工資等,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同時,企業應當要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積極與當地科研機構或高校展開合作,為學生、科研工作者提供學徒或項目實踐機會,在積累實踐工作經驗的同時,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
2.3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政府在推動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能夠確保新能源產業生產、經營的規范性和合理性,為眾多新能源企業提供良性競爭平臺,推動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針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企業發展過程中曝露出的漏洞,制定詳細、全面的新能源管理規范,確保各企業能夠展開公平、透明的合作,最大限度保護各方權益。其次,合理縮減新能源相關的監督管理環節,為新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提供便利。同時,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嚴格和規范新能源行業市場準入標準,針對新能源產品制定嚴格的設計和推廣規范,提升新能源產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節能性,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最后,各地政府要引導區域新能源產業進一步細化發展目標,并構建新能源產業專項發展基金,在吸引更多投資的同時,更好地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同時,政府可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方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新能源產業建設,以緩解新能源技術創新資金短缺等問題。(作者:何芳)